哈尔滨新闻网讯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随着春播季节的临近,备春耕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哈市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农委根据哈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以及生产经营粗放、规模小、标准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等不利因素,提出今年农业生产特别是备春耕工作,一定要强化“抢、调、推、防”四字方针,确保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抢抓农时,卡住春耕生产五道关
“十年九旱”是哈尔滨农业生产面临的现实,“抢农时”尤其重要,是增积温、夺高产的关键。为此,今年的春耕生产工作必须做到“水田抢水保插秧,旱田抢墒保全苗”,通过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抢整地、抢播种、抢插秧,加快春耕进度,同时卡住春耕生产五道关———水稻扣棚截止时间卡在3月25日,确保提高棚温育壮苗;水田育苗截止时间卡在4月20日,做到不育5月苗;水稻插秧截止日期卡在5月25日,做到不插6月秧;大田播种截止时间按第一、第二、第三积温带,分别卡在5月5日、10日、15日;农作物品种选择严禁越区种植。
调整种植结构,“增稻减豆”促增产
据市农委主任杨靖武介绍,今年哈市将以市场为导向,扩大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全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标是增水稻、稳玉米、减大豆,全力抓好“旱改水”扩稻工程,当年增加水稻面积75万亩,力争80万亩,使全市水稻面积达到805万亩,玉米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减少大豆80万亩,大豆面积减少到490万亩。目前各县(市、区)已提前谋划,做到早建设、早培训、抢备料、抢工期、抢配套,把地块、田间水利设施、大棚育苗和资金筹措等逐一落实到户、到地块。目前,全市新建的12座水稻智能化育苗工作已全部竣工,只待播期到来即可投入生产。
推广10大新技术,向科技要效益
今年,哈市将突出抓好玉米、水稻、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10大重点新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向科技要效益。
据了解,哈市今年将做好13个农业示范项目和16个推广项目的落实,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重点开展蔬菜及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力争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农民科技示范户培训2.5万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6000人次。
防风防旱防涝雹,抗灾减灾夺丰收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哈市将迎来早霜年,全市在做到秋霜春防的同时,还将大力开展灾害防治,严密制定“风、旱、涝、雹”等自然灾害的防治预案,高度重视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发挥飞防等先进装备和先进植保技术,购买两架用于农业防灾喷洒的飞机,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实施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措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对农业灾害防治将逐步实现网络智能监测管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切实做到抗灾保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