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五年走万里护水源 张昆林用生命捍卫冰城生命线
2011-03-30 10:00:00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杨晓娣 王轶慧 王辛娜 刘希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0日讯 哈尔滨城区300万人、50年的吃水问题,是距市区180余公里、面积1151平方公里的磨盘山水库解决的。作为哈尔滨人的“生命线”,磨盘山水源地正遭受人畜、农药等污染的威胁,附近林区每年有8万立方米树木被伐,也透支着水源地的生命。

  为保护磨盘山水源地的安全,从2005年起,时任市环保局水环境管理处副处长的张昆林,开始了长达5年的万里走单骑,徒步环绕磨盘山水源地进行考察,完成了迄今为止关于磨盘山水源地最权威、最真实、最完整的调研报告———《关于磨盘山饮用水源地汇水区(含保护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后来,这个调研报告成为市政府相关重要决策的依据。只是,几年中经常胃疼的张昆林还不知道,癌症已一步步向他逼近。

  去年10月,危重病人张昆林的胃已被切掉一半,目前正在化疗。3月22日,记者在病榻前见到54岁、现任市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张昆林时,他依然在忘我工作。24日,哈尔滨新闻网记者一行沿着张昆林踏查的脚步走进磨盘山水源地,体味、感受张昆林用生命捍卫水源地的崇高责任和为这份责任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五年独行万里军用胶鞋穿破20双

  2010年大年初二。在磨盘山水库的冰面上,张昆林的步伐迈得不算大,但频率极快,空寂的山林里他要独自一人完成从磨盘山水源地供水口到西山屯、三人班村、大柜村这3个村屯的徒步调研工作。这3个村有700多户村民,由于地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村里的农田施肥、人畜排放物对水源地造成了很大污染。

  从市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成立的那天起,既当主任也是科员的张昆林便与大山为伴,对水源地的安全特别关注。

  2011年3月24日,记者一行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磨盘山水源地。找到大柜村后,15公里的“寒小山路”记者足足走了2个多小时。村长陈宝庆说,2005年张昆林就到村里宣传环保,大家都觉得很意外,因为他是第一个到村里来的环保干部。5年来,张昆林每周都来三四次,到村里看到地上的农药瓶、垃圾就捡,然后背着一个大丝袋子告诉大家“这些东西会污染水源地”。2010年9月,张昆林突然消失,一连两个星期没见人影。他们一打电话才知道,张昆林得了癌症,村里很多人当时就哭了。

  三人班村是大山深处的最后一站,距磨盘山水库约80公里。谈起张昆林,村长尹长久说,他到现在都觉得对不起张昆林,这么多年张昆林都没在村里喝过一口热水、吃过一口热饭。大年初二那天,张昆林到了三人班村,将村里的污染现状做了详细的笔录。等他端着热水出来时,张昆林已经走了。回到宿舍后,张昆林从柜子里找出一袋方便面,泡了吃下。桌上,是正在写的调研报告。

  张昆林的“孤独”并非仅在2010的春节。西泉眼、朱顺屯……从2005年起,张昆林就徒步对哈尔滨52个水源地进行调研。5年来,他成了风雨无阻的万里独行侠,脚上的老趼长了就刮,刮了又长,仅军用胶鞋就穿破了20多双。

  扎根深山踏查千余袋方便面充饥

  5年里,张昆林吃下了1000余袋方便面和30多箱压缩饼干。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超负荷工作,给张昆林的健康埋下了祸根。

  2010年,张昆林突然吐血、便血。4月,正在磨盘山水源地踏查的张昆林感觉口渴,就像往常一样捧起一团雪放到嘴里,带着土腥味的雪吃进胃里后像吃进玻璃片一样扎得难受。随后,就是连月、几十次的便血。张昆林以为是吃凉了犯了痔疮,回市区买了一个保温效果很好的大杯子,转身又回到了磨盘山水源地。

  喝热水未使胃疼减轻,张昆林时常感到胃疼得不行,只能用手肘顶着胃部,才能勉强工作。时间长了,手肘发紫,张昆林想到拿捶背器一端的圆头顶住胃部“止疼”。他的同事朱元生记忆最深的是,张昆林衣服的右侧肘部总是第一个被磨破的地方。

  2010年9月28日,张昆林突然感到了死亡威胁。那一天,妻子硬把他拖进医院做胃部检查,结果却是一个晴天霹雳:张昆林患了胃癌,已经是中晚期。

  医院安排张昆林在10月1日进行手术。当天,张昆林却没有出现在手术室。瞒着家人,张昆林悄悄跑到了磨盘山水源地。调研报告还未完成,他还要推进《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审议,还要继续推进《磨盘山水源地保护规划》制定出台,还要把未完成的工作交给同事……张昆林告诉自己,现在还不可以倒下。

  10月2日,张昆林跑到平房区工农水库,就拟建的应急水源地进行勘察。10月3日,他又到市环保局交接工作……直到10月7日,张昆林才把病情汇报给领导。

  张昆林平静地说:“这一次,我不知道能不能下得了手术台,我要把工作做完。”

  对家付出为零病妻独自上医院

  去年10月14日,张昆林的手术进行了5个半小时,半个胃被切除。几天后,检验结果出来了,他被切下来的肿瘤有巴掌大小,万幸没有转移。

  2011年3月22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科病房,记者见到了张昆林。正在进行化疗的他全身骨瘦如柴,左手正在输液,右手拿着笔在纸上起草《水源地环保区划分专家评审会》的材料。旁边的妻子背过身默默地流泪,但没有阻止他。

  张昆林的妻子有一个小本,上面写着:“昆林病了,我百感交集。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常在我身边。一年365天,他有265天都在水源地。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病了自己去医院,饿了随便吃一口。他这个人,对家的付出基本为零。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我们不做夫妻,做好朋友吧!”

  医生最后通牒再累你可能会死

  张昆林的主治医师说,原本化疗应该在术后4至6周内开始,由于他的身体虚弱,一直延后到术后两个月才开始。张昆林体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始终不高,满足不了化疗的条件,现在最少应该进行6次化疗,但他才做了4次。

  医生和护士查房时,总能看到张昆林在研究材料或是打电话安排工作。医生不止一次给他下最后通牒:“你的胃已经割掉一半了,再累下去,你可能会死。”张昆林说:“这个事情做不完,我死不瞑目。”

  患癌症心不甘只要不死一直走

  最新的消息让张昆林振奋不已:根据他的调查报告形成的《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条例》正在等待省人大常委会审批。《条例》中明确要求,重新划定的一级保护区内居民将进行搬迁,保护区内的耕地将退耕还林,保护区周边每年砍伐树木的行为将停止、甚至重新栽种……

  张昆林还是不满足,还是不甘心。他知道,在磨盘山汇水区范围内,还有一座非法砖厂至今没有被取缔;他还知道,完成一级保护区内居民搬迁后,还需要对二级保护区进行调查走访……

  2010年10月1日,和同事朱元生一起驱车前往磨盘山水源地的张昆林不甘心地说:“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完成。如果我不死,我要一直走下去。”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