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社区服务广覆盖民生保障惠万家
2011-04-12 07:58:5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孙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牡丹江市社会福利院为在院的百岁老人庆祝生日。

  牡丹江市每年开展低保家庭物价救助活动,图为低保对象在活动中选购商品。

  黑龙江日报4月12日讯 “坚持不要群众不得实惠的增长。”近两年来,牡丹江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积极拓展惠民空间,从而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把社区服务送到市民 “家门口”

  “您好,这里是便民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如今在牡丹江市,只要拨通“12349”,就会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这是牡丹江市于2009年末投资建设的全省首个市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平台信息库储存了 70多万条信息,囊括了20个系列、389类、18563项服务,成为许多市民生活离不开的好帮手,推进了社区服务“十五分钟便民圈”的形成。

  便民服务热线是牡丹江市加强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社区服务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近年来,他们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使社区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增强。目前,全市已搭建了覆盖全市十个县(市、区)的社区服务“四级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内容已逐步发展到文化、教育、卫生、治安、就业、救助、便民利民等众多领域,基本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相融合,社区服务业正在成为全市新的就业增长点、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助推剂。

  今年1月,市政社区在全市社区中首开博客,通知公告、计划生育、招工信息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专栏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社区动态。这一现代化、高效的便民服务方式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居民王先生说:“过去有事得请假往社区跑,如今在家点击鼠标就能查询到各种信息,真是太方便了!”

  为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牡丹江市借城市棚户区改造之机,加快了社区公益用房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市将建成27个精品示范社区,80%的城市社区建成标准化社区。 

  让更多困难群众畅享 “春天里”

  今年1月 ,牡丹江市投入810万元开展“双节救助”活动,这是这个市连续第5年在“双节”期间对贫困家庭进行生活救助,受益者近4万户居民。东安区低保户孙伟高兴地说:“拿救助卡就可以在指定商店购买价值260元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一家人能好好过个年!”

  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际,牡丹江市不断提高低保标准,目前,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达到了286元,农村低保标准年人均达到了132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达到了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达到了1800元,低保水平均居全省前列。保障项目从重点保障吃饭,逐步扩大到保障医疗、取暖、住房、用水、用电、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基本实现全方位、综合型保障。

  提高低保标准使低保户有了基本保障,但物价上涨怎么办?那些由于患大病等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怎么办?不够低保标准的低收入群体遇到困难怎么办?对此,牡丹江市想群众所想,一一予以解决:建立了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物价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CPI连续三个月上涨3%以上,即启动临时物价补贴政策,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每年按照10%的比例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成立了志愿爱心帮扶协会,将募集到的2200多万元爱心基金,全部用于全市低保家庭中的特殊贫困家庭;制定出台了《牡丹江市市区临时救助办法》,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其他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临时救助,临时救助金额为500~5000元。

  用“银发经济”装点 “夕阳红”

  2008年3月,牡丹江首批助老专管员走上工作岗位,由政府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专职照顾特殊老年群体,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在通江社区77岁的孤寡老人史进花家中,老人握着专管员姜淑云的手露出久违的笑容:“以后遇到个大事小情就有依靠了。”

  截至目前,牡丹江市老年人达35万人。这个市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基本养老服务形成良好局面。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逐步建立了以国办福利机构为示范,民办福利机构为补充,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以西安区为省级居家养老试点,初步构建了“六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低偿优惠服务等形式,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129个社区,2350名老年人受益。全市目前建成老年公寓、日间照料室、老年大学等公办或民营服务设施117个,老年活动组织141个。

  今年1月,牡丹江江滨老年休养中心成立。该中心投资达4000多万元,图书室、书画室、音乐室、健身室、电脑室、小型影院、室外塑胶门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他们为入住的210位老人每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中心设置的医院使老人不用出楼就能就医看病,真正实现了养老服务从单纯的生活护理向医疗康复、文化养老转变。(图片均由牡丹江市民政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