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8日讯(见习记者 吴萌)记者18日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将在未来5到10年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通过推进“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十大工程”项目,使我省在抗御水旱灾害、促进粮食稳步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
据省水利厅首席新闻发言人、副厅长胥信平介绍,目前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问题十分突出。流域性防洪控制工程少,江河堤防标准低,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差,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凸显。为彻底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我省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水利化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排灌和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将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5000万亩,是“十一五”期末的3.3倍。到2020年,基本建成基础牢固、旱涝兼筹、节水增效的适应干旱常态化趋势的粮食安全水利保障系统。
我省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江河治理新增的建设用地,按政府获得收益不少于30%的比例,用于当地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解决我省农田水利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胥信平介绍,水利部门到2015年将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开发利用、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水能资源开发、国境界河国土防护、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滨水城市和旅游名镇水利景观等十大工程。到2020年将推进五大体系建设,即: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水管理体系建设。
同时,针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形势等问题,水利部门将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采取对取水总量已达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等措施提高我省水资源合理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