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网4月21日讯 题:“瘟神”克星于维汉----记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上)
记者 岳云雪
|
于维汉院士 |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的地方性心肌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其实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1941年,此病在克山县北部各村蔓延,死亡近300人。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古语云: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代孙思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何为“苍生大医”。
身为心血管病和克山病专家的于维汉,运半个多世纪之仁心、妙术,诠释了一位当代“苍生大医”的传奇经历……
|
1978年,于维汉在黑龙江省富裕县进行膳食调查。资料图 |
三十二年消灭克山病,缔造世间奇迹
点燃一支香烟,78岁的吕永玉老人坐在炕上,向记者讲述发生在多年前那个克山病大爆发的年代……
1935年,克山县一些农村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脏疾病,短短几年间就连续爆发了三次。这种病骤然发作,患者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因当时在克山县突发,因而被称为克山病。
每逢大流行的时候,一个冬天一个自然村村民三十、五十人的死掉,有的连死带走就“黄屯儿了”。真可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其实,这种病不独在克山才有,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16个省300多个县的部分农村也都在遭遇“瘟神”。
1953年冬,年仅30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于维汉随省克山病医疗队来到克山县。一到乡下,于维汉挨家挨户查看病人,不知疲倦地昼夜奔忙,诊断治疗,抢救病人。当时,刚到病区的于维汉还没真正认识到克山病的可怕。
作为最后一任秘书,张立君常会陪于维汉院士聊天,可当谈及一场难忘的救援时,于维汉便会望着窗外沉思许久。
1954年,一迟姓村民家女主人因克山病死去,一个月后,孩子和爸爸又都得了克山病,于维汉在炕上抱着孩子,孩子用微弱的声音祈求:“大叔,救救我爸。要是我死了,就把我埋在妈妈的身边。”炕下跪了一地的村民,求于维汉救救这一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却无力挽留年幼的生命,他抱着孩子泣不成声,年轻的于维汉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孩子,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我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这一次生命的瞬逝触动了年轻的于维汉。
头场雪,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于维汉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期间,他还用过升压药物和冬眠药物,效果也不理想,死亡率仍很高。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在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此举收到意外效果。
“1958年12月,于维汉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心慌的村民们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克山县防疫站工作人员杨登岭想起当年的防治成功还面带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此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还可以根治。
1953年至1985年,于维汉与“瘟神”进行了30余年的生死对决,他常年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经过艰辛努力,以勇敢、睿智拯救了困扰我国黑、吉、辽等16省区309个县(旗)、1.24亿病区人口,使病区彻底摆脱了克山病魔的侵扰。
|
为表达对于维汉院士的感激之情,原光荣村在村里立起了一座丰碑。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五十年潜心钻研地方病坚持不懈
1953年冬,于维汉参加克山病抢救,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坚定地选择了地方病防治事业,奔赴我省克山县农村的重病区,开始了制伏瘟神的战斗。这一仗一打就是半个世纪。
50年来,于维汉一直本着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精神,进行着科研工作。
张立君告诉记者,“于维汉同助手们跑遍了黑龙江省的各个病区,同时辗转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百余县市办班、讲学;普查了6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由他主持的尸体解剖多达500例,动物实验更是做了上千次,才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记得那是1964年,于维汉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察点,在偏僻病区搞实验研究,当时条件很差,设备又短缺,他便因陋就简,试验室就是旧仓库,试验台就是豆腐板做。没有低温水箱就利用冬天的低气温,没有电灯就用蜡烛照明,就这样在冰冷屋子里通宵达旦地研究实验。”每谈及于维汉搞研究的场景,原克山病研究所所长康保安都会热泪盈眶。
|
原克山病研究所所长康保安谈及于维汉眼睛湿润。东北网记者 岳云雪摄 |
“为了研究克山病,他差点赔上了性命。”学生关振忠哭着讲到。
1974年冬天,于维汉从病区赶赴齐齐哈尔参加地方病研究讨论会,但当时仅有的一名司机正在外出工作,为不耽误在会上的发言,他便让有些驾驶经验的学生关振忠开车,可由于冬季雪大路滑,车子突然翻到了沟里。
“看到汽车顶棚的铁杠压在了于老师的后颈部,眼看着他的脸由红变紫,不能呼吸。我拼命的向上抬起那个铁杠,才将奄奄一息的于老师救了出来。”关振忠言语中还带着紧张。
由于脊椎伤情严重,于维汉被送进医院,躺了两个月,可就是在医院的这两个月他一刻也没有休息,躺在病床上查阅资料,坚持研究克山病的防治。
五十多年来,于维汉把一个又一个濒于死亡边缘的克山病患者救活。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不管刮“大烟泡”,不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他就这样没有白天、深夜的工作、抢救病人。
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的脚步,走遍黑龙江省各个重病村屯及全国许多病区,抢救无数重病患者,为研究防治克山病奉献了一生。
一生心血提炼出别样辉煌
“我这一生,如果没有儿时的那种家庭氛围,不可能养成我的那种求知求胜的欲望;没有战争的突发,我也不会改变志向去学医;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引,我也不会把目标定在医学研究上;如果没有来到哈尔滨,我也不会研究克山病……这许许多多的如果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却成就了我另一番事业,人的经历有时就是这么有意思。”临终前,于维汉平静的话语道出了他这一生坎坷不平的经历。
刻苦奋斗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遗憾和辛酸,又怎是这寥寥数语能表达的。
五十年来,于维汉院士一直致力于克山病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984年,他主持领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克山病防治工作。
原来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再也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克山病得到根本性遏制。
1979年以来,于维汉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于维汉院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
“于维汉院士是克山病防治泰斗,不愧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哈医大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为我国乃至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维汉院士身上体现出科研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心怀大爱的精神都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的精神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言语间,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充满敬佩。
作为上世纪中叶克山病战役中不屈不挠的领军人物,于维汉用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真诚与执着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直至今天,于维汉仍是那些他曾救助过并已成功治愈的克山病患者心中响当当的时代英雄。医学领域的进步或许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更多的像于维汉一样的专家们的努力下,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