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你的名字镌刻在亿万人的生命里——追忆于维汉(上)
2011-04-21 08:58:1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溢赵 宇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于维汉生前在农村调研克山病。本报资料片

  黑龙江新闻网讯 你出生在克山病肆虐的年代,而现在克山病早已被你降伏,对我而言那恶魔是那么的遥远而陌生。

  为了完成一次与你的时空对话,回望你翻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春天里,我来到了你曾经工作过的村落。

  追溯你当年沉潜于病区,誓与“瘟神”对决的义无反顾、跋涉和探索……

  我想告诉你,如今的这里已不再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肃杀,村头的那棵老榆树正吐露着嫩芽,透着勃勃生机。

  见到了你治愈的患者,她现在已经儿孙满堂。她眼含热泪告诉我们,看见你躺在鲜花丛中,心真的很疼、很疼……

  见到了当年那个吃你创建的小儿食堂长大的姑娘,她笑着说:“我们这代人都很健康,克山病早已远离我们了。”

  你降伏了“瘟神”,挨家挨户送豆浆,村民有了健壮的体魄,或许是经了你的点拨,克山现在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我想听到这里,在另一个世界,你可以放心了。

  我还想告诉你,国际学术界对你的认可。

  “30年间,能消灭一个病种,这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奇迹。如果于先生在世,他应该得到诺贝尔奖。”一位美国女科学家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于维汉的离世深表惋惜。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心系苍生的你走了。500余人泪别的场面异常的庄严肃穆。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源潮、周铁农,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岚清等以不同形式对于维汉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省委书记吉炳轩专程到于维汉院士家中看望了院士的家属。吉炳轩首先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悼念,并代表省委对家属表示慰问。

  医者的仁心大爱,促使你留在了万千患者身边;科学家倔强和不服输的精神,指引你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起挑战

  在于维汉生前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扁扁的小盒子,里面保存着124个克山病人的心脏切片。

  “我天天看着他们,为的是让自己的灵魂不得安宁……”于维汉曾说。他用这种方式时刻激励自己、警醒自己。


 

  时光追溯到1953年冬天,克山县。正当农民张灯结彩准备过小年的时候,一股不祥的气氛笼罩着我省部分村屯。

  一个在田间劳作的健壮农夫,猛然间栽倒在地,气绝身亡;一个在家中生火做饭的妇女,突感胸口憋闷,背过了气。不少人还没来得及掩埋被病魔吞噬的亲人,自己便倒下了。村民个个忐忑自危,生怕这个“瘟神”找上自家。

  据史载,该病第一次大流行在1918年,克山县“281号”使(今西建乡境内)“青壮年妇女几乎死光,居民被迫弃家逃走,该村变成废墟。”由于病因不明,人们因地命名为克山病。

  在随后的30年间,该病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16个省300多个县的部分农村均有发生,威胁人口1.24亿。

  防治克山病作为一项全新的课题,让当时的医学界束手无策。全国各地的医药卫生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为了攻下这个难关,付出了无数心血,但收效甚微。1953年冬,哈尔滨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和黑龙江省委指示,选派专家参加克山病抢救工作。

  “我去!”年仅31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于维汉临危受命。他激情满怀,准备救百姓于水火,然而现实却令他备感挫折。

  狂风卷着白雪肆意地侵扫着,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而于维汉却浑然不觉,他正奔波于克山病重病区北安县的上百个患病农户家,正竭力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些鲜活的生命。

  一个面色苍白的小男孩孤零零地躺在农家炕上,“瘟神”带走了他的父母、姐姐和大爷,并正向他伸出“魔爪”。“伯伯,救救我吧,我才6岁,我不想死。”小男孩用微弱的声音说。于维汉脱下自己的大衣把孩子包上,带回医疗队。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没能使这个小生命停留多久。“伯伯,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好吗?”于维汉含着泪狠狠地点了一下头,是痛,是恨,是医者无力挽留的愧疚,是无奈。

  一个个微弱的恳求声在耳畔响起,一个个绝望的眼神在眼前晃动——他出离愤怒了。

  他决心,留在乡下,留在最冷最穷的病区;他发誓,一定要揪出这该死的“瘟神”,将他消灭。

  于是,从1953年到1985年的32年间,有20多个春节,家中没有他的身影,两个孩子出世时,他没有在身边。他在病区坚守,对决“瘟神”。

  定力与信念,让你上下求索,30年的生死对决,你用执著和睿智降伏了“瘟神”,挽救了万千生命

  “于教授挨家挨户送豆浆、豆腐,那以后,犯病的人就少多了。”原克山县涌泉乡卫生院院长杨登岭清晰地记得这一幕。现在杨登岭一家老小早已养成了每周喝豆浆的好习惯。

  喝豆浆,在今天这个人人都知道的一道营养食谱,在当时,却是于维汉历经千辛万苦、长期艰难跋涉摸索出来的。

  虽然在大学时就听过日本原亨教授有关克山病的临床讲座,但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能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

  “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始。”于维汉深知,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一切都要从事实入手。

  于是,他在克山、北安、克东、德都等克山病重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诊治。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实在困得受不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连农村人都难以下咽的馊饭、冷饭他也能充饥。


 

  没日没夜地奔波,于维汉和他的助手走遍了我省西北部病区的大小村落,调查了60余万人。

  偏僻的农村病区没有实验条件,他因陋就简,旧仓库做实验室,豆腐板做试验台,零下40多摄氏度的室外做冰箱,蜡烛为明,通宵达旦地进行着探索研究。

  然而,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他采用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但疗效甚微;用升压药物治疗患者,效果也不理想;用注射冬眠药物治疗患者,也只能解决恶心呕吐问题,死亡率仍然很高。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困惑、彷徨,都没能击倒他,他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

  无数个无眠之夜,他反复比较、推敲、探索——终于,一道希望的曙光在他的倔强和坚守中显现。

  1958年12月31日,克山县北合村。于维汉果断试用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奇迹发生了,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效果更好,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得到大幅提高,实现了克山病控制史上的重大突破。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经过在全国大部分克山病突发区的考察,于维汉发现病区百姓膳食单一,不合理的膳食搭配突出了病区水土因素的致病作用。

  基于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于维汉提出了克山病病因假说,指出克山病是一种与营养因子有关的地方性心肌病。为此,他提出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使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倡导用大豆及豆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建立了一整套综合预防措施。经过14年现场连续观察,预防成效显著,开始在全国推广。

  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先后主持进行了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抢救医治6000多病人,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获得特殊贡献奖。

  1982年,于维汉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内科学会上,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1984年,作为我国地方病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于维汉主持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对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发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阐明综合性营养失调在克山病发病中的作用,使克山病病因研究由膳食结构分析进入到分子研究水平,为彻底消灭克山病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给病区百姓带来重大苦难的“瘟神”——克山病,基本控制了。

  因为深爱着这片土地,你用一生书写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也正因为此,成就了你的卓著功勋

  “老于,你看见了吧,这就是香港,咱中国的土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在金紫荆广场掏出于维汉的照片说。

  “中国的版图,我要去看看、走走。”香港、澳门回归后,于维汉就和老伴徐岸明计划着。没想到,不久后他竟卧病不起。

  2011年4月,84岁的徐岸明怀揣丈夫的照片,来到香港、澳门,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

  学工报国是于维汉从小的志向。但正当他打算像哥哥一样去日本留学时,卢沟桥事变爆发,身为共产党员的哥哥在日本被暗杀。父亲伤心之余,无论如何也不肯让于维汉去留学,并极力劝阻他改变志向去学医,父亲的想法是“学医平平淡淡,将来自己开个小诊所挺好的。”

  尽管学医并不是他的志向,但他对祖国无比炽热的情怀、对共产党无限忠诚的信仰却从未降温。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赤诚,面对祖国的需要、百姓的呼唤,他确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降伏克山病。

  半个世纪过去了,于维汉走遍了我省每一处重病村及全国许多病区,抢救了无数兄弟姐妹,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职责。

  他的科研成果4次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主编了《中国克山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等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他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防治专家,被同行称为我国克山病防治泰斗。

  1997年,他全票当选了我国地方病研究领域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高瞻远瞩,培养后来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倡导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鼓励年轻人勇敢地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回国后更好地建设国家。“就是出国不回国,那也是中国人中国心。全世界都是中国人,那影响力该有多大啊。”几十年过去了,他送出去的学生现在都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的骨干。

  他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日本心脏财团、美国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多次提出与其合作并邀请讲学。

  名与利,在于维汉眼里是过眼云烟。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院士的补贴,他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奖学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如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各院系纷纷响应,基金已达上千万。

  这笔基金将发到优秀的年轻一代手中,伴着他厚重的精神财富,在后继者中传承。

  在富裕县繁荣乡,于维汉生前相识的初宝昌老人讲述跟于老师当年的合影。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