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市呼兰区富强村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农民在温室大棚中工作。李天池摄
黑龙江日报4月22日讯 日前,中央红超市、大商集团新一百、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代表与哈尔滨市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富强晨光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蔬菜生产大户和经营组织签订了“农超对接”合同,并向商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各大商家纷纷表示要降低门槛,支持农民直供蔬菜市场,签约农户承诺为超市提供优质绿色蔬菜。
政府搭台 “小农民”对话“大超市”
今年年初,哈市商务局组织召开了一次“农超对接”协调会,这是该局首次组织的一次规范文本签约的“农超对接”协调会,哈市商务局流通秩序处相关负责人说:“主要是给农民和在哈的超市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鼓励‘农超对接’,让农民和超市相关负责人坐到一起,给他们讲政策,让双方协商。”共有12家农民合作社和在哈10家超市参与了此次“农超对接”协调会。
该负责人表示,相对而言,“农超对接”中农民是弱者,因此我们尽量让超市方少设门槛或者不设门槛,尽量给农民提供便利条件;但是农民也要尽义务,送菜入超时要保证做到“保时、保数量、保质量”。
扣点高、高额门槛费,资金回笼期长等一系列因素困扰着农民,想要进入超市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很难,而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不仅能帮助农民和超市对等商谈,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也提高了农民“入超”的积极性,促进当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
中央红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卫国说,今年我们与哈市三个合作社签订合约,签约之前多次到合作社进行走访,考察合作社的蔬菜品种、生长环境等,并在品质、价格、新鲜度上作出对比,最终选择了三家。
徐卫国告诉记者:“为给农民方便,我们不收进场费,会缩短回款周期,同时,超市将腾出一块专门的位置,将这些菜单独陈列卖给市民。除了总店销售外,还将选一些规模大的分店以及社区店内销售。”
采访中,一些超市负责人表示,最担心的还是质量问题,希望哈市农民提供的蔬菜能够“表里如一”。
农超对接 推动“小农户”变身 “大地主”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哈市呼兰区富强村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此时正是春耕期间,栽植育苗、浇水……合作社内的育苗温室和温室大棚内一片忙碌。该合作社主要种植棚室蔬菜,村里有165户加入合作社,社里共有一千多亩的土地。
“今年哈市出台了很多帮扶近郊菜农的政策,对我们合作社来讲,政府能帮助我们与超市对接,这给了我们更大的帮助。”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喜光说:“在年初的协调会上,我们已经与一家超市签订合约,目前还正和其他几家超市进行商谈,争取多对接几家超市。”
哈市新兴蔬菜加工有限公司也在会上和哈市本土的一家大型超市签订了蔬菜供应合同,该公司负责人张辉表示,因为政府搭建了平台,超市和我们一起坐下来谈,所以合同非常合理,门槛费也不高。
王喜光说,超市对蔬菜质量要求很严格,我们合作社已经开始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将其产地、种植、施肥等情况一并记录下来,以便进入超市后能够实施农产品追溯,让百姓吃上放心菜。“超市严格要求农产品质量是好事,是对市民的食品安全负责。”
合作社产品具有单一性、季节性等特点,而超市需要的则是多品种、连续性、跨季节的产品。王喜光告诉记者:“大型超市企业采购量大,往往需要几十个农户才能满足一次采购量,为此我们和哈市其他几家合作社联合,一起向超市大卖场提供蔬菜,彼此互补不足,促进增收,保证蔬菜供应。”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超对接”不仅让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推动农民能够自觉的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模式进行种植,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农民也会主动提高组织化程度,由以往分散单一走向统一合作,并引进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建设自己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此来扩大生产规模。
季节原因 制约哈市“农超对接”
哈市冬季漫长,冬春是蔬菜生产淡季,外埠菜占据本地市场,偶尔有本地菜也品种单一,且数量不多,而且哈市冬季蔬菜生产成本较高,进入超市后,卖的价格也会很高。
面对此种情况,哈尔滨市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沈欣说,政府应当自建,或者引导大型企业来建立一座保鲜库,帮助农民储藏蔬菜,在冬季时销售给超市。
沈欣告诉记者,哈市鼓励“农超对接”,应当先重点抓示范、树典型,以点带面,让典型个体带动周围大众来参与到其中。他表示,“农超对接”是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的苗头,发展“农超对接”的关键是要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合作社带头人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市场意识,培养出优秀的组织和管理人才。“要培养出合格的组织和管理人才,不仅是要房屋、设施改变,同时还要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和意识改变。”
也有专家表示,要通过社会和高校力量加强对农民、农村带头人的培养。一方面组织各种社会教育力量,对合作社带头人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具备现代农民的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增开高校涉农专业,培养更多的农民大学生,让更多的人才流向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