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友谊县场协作走出双赢友谊棋
2011-04-30 18:13:32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30万吨稻谷综合利用项目。
 
友谊博物馆。
 
北大荒牛业现代化屠宰生产线。

  编者按近年来,友谊县与友谊农场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发展共商、项目共建、事业共抓、稳定共保”的原则,从资源共享到资本嫁接,从经济合作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交融,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场合作模式,开创了不增耕地增总产、不增资源增实力、不增投入增收入的县场共建的新局面——

  东北网4月30日讯 走进双鸭山市友谊县地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巨幅标志牌坊便映入眼帘,标牌周围的土地上,人来车往、机声隆隆,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气势恢弘,热火朝天。这是友谊深化县场协作,共建共享,实现“富民、兴场、强县”的生动写照。

  行政引导 共寻优势互补切入点

  曾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素有“天下第一大场”美誉的友谊县、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以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挹娄文化的发祥地、中苏友谊的见证地、北大荒精神的起源地、现代农业的示范地、民族风情的展示地的“五地文化”而闻名。

  1988年,为国家“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友谊再次成为改革试验区。实行政企分开,友谊县、友谊农场唇齿相依、交融并存,但实行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却使友谊一度显得有些“另类”和尴尬。县和场各干各的事、各管各的人,如同两匹马,各拉各的车、各使各的劲。力量的分散不仅使发展要素的配置越发不合理,也大大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友谊要发展、要进步,惟有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一体化之路!

  这是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和县、场高层的多次磋商最终形成的共识。

  2006年,友谊县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以转变发展方式、产业整合互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切入点,成立了共建领导机构,建立了“县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高层决策,部门协调,会议决定,分头实施”的共建协调机制,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原则。

  友谊县用“小政府大服务”的思维,发挥县政权在地域发展中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认真履行好各项政府职能;

  友谊农场则利用知名度高、资源丰富和雄厚的农业基础等自身优势,共同发展区域经济。

  双方在共建中同步协调发展,在互利双赢中,激活了区域经济。

  自此,从“千里走单骑”到“两匹马一挂车”,县、场双方“搁置体制争议,携手合作,责任共担、发展共促、稳定共抓、城乡共建、生态共保、资源共享”,共同走向“富民、兴场、强县”之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为友谊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而且还使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8.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3%;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6.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642万元,五年年均增长35.4%。

  2008年以来,友谊县先后被授予“全省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先进县”、全省“无毒县”、全省“最具活力县”、“和谐可持续发展典型县”、“场县共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县”、“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晋位县”等荣誉称号。

  这是一条互惠双赢友谊之路,也是科学发展的光明之路。


 

 
合兴粮油米业有限公司厂区。
 
美兰庄农业生态观光园。
 
祥源油脂厂。

  项目共建 整合资源核心抓产业

  友谊有丰富的土地、矿产、粮食以及农机、劳动力等资源。县场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挖掘资源潜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强项目共建,实现共赢共同发展。5年来共建生产加工型项目58项。

  依托资源共上项目。按照“场有资源、县上企业,场上企业、县有政策,共上项目、联手扶持”的工作思路,实施大招商招大商的战略,针对农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上农产品及畜产品深加工项目。

  近年来,县场共同建设多个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引进资金40余亿元。其中:

  总投资1亿元的5万吨麦芽项目是地产麦芽生产加工能力全国最大的;

  总投资8937万元的千万只大鹅养殖加工项目加工能力是全省最大的;

  总投资2亿元的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生产能力为全省最大,位居全国前三位;

  县域内还有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电网集团投资6亿元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和韩国希杰集团投资6500万元的米糠油深加工项目入驻;

  县场正在共同推进挹娄文化风情园、中国知青第一村等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拉动了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带动了本区域内的职工就业。仅近3年来通过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就使友谊城乡新增就业岗位4600个。围绕产业调控项目。县、场双方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统筹县与农场经济发展布局,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发展优势项目,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项目建设日新月异:

  以北大荒龙垦麦芽友谊分公司、黑龙江晨谊麦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大麦、小麦加工产业链;

  以祥源、盛源、丰源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大豆加工产业链;

  以北大荒米业友谊分公司、芦花村米业为龙头的水稻加工产业链;

  以合兴粮油米业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

  以北大荒牛业、鹅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以北大荒糖业、九鼎酵母为龙头的甜菜加工产业链。

  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6家。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发展,粮食加工业已逐渐成为友谊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08年,友谊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政策一致扶持项目。在制定的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优惠政策和园区优惠政策上,坚持“内外一致,县场平等”,无论是县里招引的还是农场招引的项目,县场政策保持一致。农场的招商项目,县里在政策上、职能上合力支持;县里的招商企业,农场在资源、用地等方面也给予全力支持。

  在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北大荒糖业、北大荒米业30万吨稻谷综合等大项目的审批立项、扩产改造、外贸出口上,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些龙头企业减少了许多审批环节,减免了许多建设费用,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几年来,为北大荒糖业和北大荒牛业的尾气回收、日加工6000吨甜菜制药、牛业沼气发电等项目争取国家扶持资金近3000万元。同时为了配合农场种养殖结构调整,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出台了扶持肉牛及大鹅养殖的若干意见和甜菜收购补贴和奖励政策,为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给予种植户补贴、奖励,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为向企业送牛、鹅、甜菜等农工开辟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并通过招商引资及优惠政策在友谊及周边地区建设肉牛育肥场、甜菜种植基地,为企业生产原料提供保证。


 

 
宽阔的路面。
 
大麦龙头企业北大荒龙垦麦芽集团公司。

  事业共抓 升级合作迈向一体化

  根据《县场共建实施意见》、《县场共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友谊县、场通力合作,做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不断探求更多发展的交集,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县、精品县。本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县场把双方交叉相联的城镇作为城市化的主阵地和经济发展核心区,实行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统筹规划,联手开发、联动开放,在城乡交通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力求做到一盘棋考虑、一张图规划、一个标准建设,共同建设、使用和管理,使县场社会事业融为一体。

  现代住宅,在农户与群众的期盼中崛起。近3年来,县场共同投资3.9亿元完成了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华瑞园、友谊东建乡东建村水韵居、凤岗镇凤岗村满族风情园、友邻乡东兴村田园住宅小区、兴隆镇光明住宅小区等6处体现友谊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住宅小区,改善了2796户居民的住房条件,拆除泥草房2118户。建成省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5个。同时,在建设乡、成富乡、龙山镇、新镇乡、兴隆镇分别建设了5处一般住宅小区。县场共建了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民生嘉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将解决1400户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

  白色路面,在现代农村人的脚下延伸。为了让农民兄弟早日走上平坦宽广的“金光大道”,县、场争取资金各使各的劲儿,投入资金则使出一股劲。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06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通乡高等级路面。截至2009年底,67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十一五”期间,完成公路网络化建设投资1.7亿元,建成了33公里富密公路友谊段。县、场共投资4亿多元,完成了通往各乡镇、村屯水泥路390公里。同时,农场投资613.5万元在11个乡镇和7个村架设路灯34.22公里,安装路灯1089盏。路通畅了,每年仅农民粮食运费一项就节省590多万元。

  人居饮用水,淌进农村千家万户。饮用水安不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友谊县、场决策层清理了所有水污染建筑及设施。投资294万元对5个乡镇村屯的饮水设施进行了改建,解决了近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县场共同投资,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3年来,投资3957万元实施给水工程,使26435户83412名农民群众吃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友谊县启动了投资2300万元的友谊镇给水工程,使友谊地区3年自来水入户率年平均增长9.3%。

  文化休闲生活,农村向城镇看齐。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展示友谊历史文化,县场双方先后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了生态文体中心、友谊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4年来,县、场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先后新建、改建、扩建了文化、休闲、健身广场67个,村综合活动室62个,凉亭142个,安装健身器材675台(套)。2010年,完成了生态文体中心、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此外,各村还通过举办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户的文体生活。

  解决就医难。友谊县委、县政府推进基本药物体制改革,实施了新医院续建项目,完成了12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积极争取将1.55万非参保农村户籍人员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并投入资金350万元用于农村困难救助及医疗补贴,有效缓解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就医压力。农场积极筹措资金600万元进行村级卫生所改造,使甲级卫生所总数达到64个。

  解决环境脏乱差。县场双方加大了环境和国土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县环保局与农场环保科、县国土资源局与农场土地科实行了合署办公,共同治理友谊区域内环境和国土资源保护问题。5年来,友谊县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友谊镇内南北5条主路、东西6条道路及人民公园增绿扩绿工作,给友谊镇增添26万株绿色守护使者。同时,在站前大街、生态文体中心、美阑庄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公共场所和小区栽种草坪20万平方米。如今友谊的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27%提高到了40%,绿化面积达870万平方米。友谊县被评为2006—2008年度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2011年,友谊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县、场领导又多次会晤,共商发展大计,同唱和谐乐曲,在统筹区域一体化、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上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力争在加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从城镇建设、道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拓宽共建领域,提升共建层次,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场合作模式,推动县场共建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开创县场共建的新局面。

  一路走来一路歌。如今,友谊在大发展、快发展、百舸争流、群雄竞起的时代大潮中,排除万难、激流勇进,正以其强劲发展的脚步,朝着建设“实力、宜居、魅力、幸福”新友谊的目标扬帆远航。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