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4日讯 今后5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将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期。
一批带有文化产业支撑、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这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产业项目必将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引领作用,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今起,本报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哈尔滨文化产业巡礼”,带读者一同了解每个项目当中蕴藏的独特魅力和未来前景。
1+1+1+1+1=1。
这道看似奇怪的算式恰是哈尔滨市直属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后的写照。2011年3月末,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和曲艺团等5家市属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正式实现转企改制,集结成为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以充满激情与创新的形象面对市场的考验。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城市发展新战略背景下,哈尔滨的文化体制改革无疑走出了极具意义的一大步;我市健康成长的文化产业格局,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下的“独立团”
据了解,我市原有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和曲艺团等多家市属文艺演出院团,历史都比较悠久,在精品生产、人才培养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文艺赛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经演出过许多有影响的剧目,在国内、国际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长期以来,市属各院团各自分散独立发展,在艺术生产和演出市场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市场障碍,我市演艺市场发育欠缺,缺少演出消费习惯,舞台艺术产品缺少市场支撑。另一方面是来自院团本身体制、机制上的束缚,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创作缺少动力,队伍缺少活力,分配制度僵化,资金投入不足。
市文化与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晓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国家的大势上,还是从院团自身发展上,改革都势在必行。”
转企改制中的制胜局
2006年3月,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扩大试点地区,全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哈尔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为市属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我市开始启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的改革工作。经过大量的学习、调研后形成了改革的思路。2010年夏末,我市最终完成了《哈尔滨市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据介绍,崭新体制机制的建立,将使我市国有文艺演出院团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并逐步成为市场主体。演艺集团及所属企业实施全员合同、公开招聘、解聘辞聘等全新用人制度,通过加大企业内部分配机制的改革,建立按岗位、按业绩相结合的定酬办法,以岗位工资为主,艺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岗变薪变,使职工的报酬与岗位职务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此外,转企改制后的演艺集团仍将承担大量的公益演出职能。
搏击风浪中的企业船
2011年3月31日,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百余名原市属文艺演出院团演职人员有了“统一户口”。
据介绍,新成立的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哈尔滨歌剧院、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哈尔滨交响乐团、演出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尔滨舞台美术(会展)设计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最大程度集中并挖掘了我市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优势、资产优势和品牌优势。
据哈尔滨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国胜介绍,成立后的演艺集团目前运转顺畅,集团架构、职工岗位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制定中,集团将通过科学设置符合艺术规律的管理模式和艺术生产规程,创建科学高效的文艺团体运行机制。总经理车承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成立的演艺集团好像一艘大船,全体演职员工都将共同面对市场风浪,每个员工都将在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个人的最大能力,形成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能干事、人人都能创造效益的崭新局面。
据悉,为了使原市属文艺演出院团转制后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哈尔滨演艺集团在加强资源整合、培育骨干人才的同时,还积极培育现代的演艺流通市场。除了票房收入外,演艺集团还将通过新成立的子公司开发一系列后舞台产品,挖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资本市场联合来运作资本,使文化企业所能产生的效益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