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8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私家车主陈先生又为自己购置一车,这辆“车”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传统认识中的“车”———自行车,陈先生放弃自己的爱车上下班改骑自行车已近一周。陈先生家住民安街,工作在友谊路,据他自己的测算,骑自行车单程需要8分种,而由于部分路段道路拥堵和私家车限行,他开车上班却需要20分钟。
“放弃四个轮改骑两个轮”并非陈先生一人,这已经成为很多私家车主的选择。但是记者了解到,这种即有利于缓解我市道路拥堵现状,又有益于个人健身锻炼,同时还低碳环保的“一举多得”做法却让人很难“坚持”,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哈尔滨的街路上难觅自行车道,骑自行车在机动车流中穿行,安全从何谈起?“现在交管部门总是对私家车进行限行以减少路面上机动车数量,与其这样不如多开辟些自行车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骑车人给城市交通开出这样一剂药方。
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却无处安身
每年5月至10月,是哈尔滨骑自行车出行的黄金时段。在当下哈尔滨路桥改造、道路拥堵的情况下,已经放弃自行车很多年的一些市民开始重新“四轮改两轮”,可是当很多人把想法变成行动,骑车上道时才发现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却无处安身。
冰城自行车道越骑越窄是大家的共识。每天骑车上下班的陈博无奈地说:“这些年来我就是在混乱的车流中练就了骑车的高超技艺。现在哈尔滨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道路拥堵情况严重,政府不停地倡导市民采取步行、骑自行车出行,可是自行车道在哪里?让骑自行车的人和机动车在一起‘同道竞争’,后果可想而知。”
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市自行车协会曾经向市民发出过“让我们骑车出行”的倡议,可是倡议也仅仅就是倡议,客观的道路交通情况已经把骑车人牢牢地限制住,“低碳出行”只能落实到口头上。今年46岁的陈博告诉记者,他从上中学起每天上学放学都是骑自行车,那时候骑车上学的学生很多。可是现在哪还有孩子骑车上学了,也不可能有家长会放心让孩子骑车上学。路近的步行,远一点的或是私家车接送,或是坐送子车了。“这不就是恶性循环嘛,机动车越来越多,机动车道就不停地挤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没路可走,被迫只能选择机动车出行。”陈博认为这种现状就是“饮鸩止渴”。
机动车肆意侵占非机动车道,交法规定成空文
记者从交通管理部门了解到,“非机动车道”是指专供以人力或者畜力为驱动的非机动车,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行驶的车道。在哈尔滨非机动车道上自行车仍是主力军。如果非机动车道上没有禁停标识,机动车可以暂时借用非机动车道,但应遵循非机动车优先通行的原则。
但事实上,我市的非机动车道上,走的是机动车,停的是机动车,而被挤得无路可寻的自行车或是人行道上推行,或是机动车道里“夺路”,“应遵循非机动车优先通行的原则”早成一纸空谈。“前几天,我和几个骑友在省政府十字路口处骑车,在非机动车道上等红灯,可是后面想右转弯的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喇叭齐鸣,没办法我们只好把自行车搬到人行道上让他们先过,还招来骂声一片。”大地骑旅健身俱乐部的骑行爱好者刘菲说起这种现状也是满腹劳骚:“非机动车道上,机动车要让行非机动车,这是‘交法’上的明确规定,可是现在所有的道路都成了机动车的天下。不但霸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也是随处停车。”
自行车道的消失,是文明还是愚昧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只有一条专用的自行车道,位于平房区的友协大街上。平房区友协大街是连接平房区南北的交通要道,不仅过往的机动车多,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上班族”也非常多。因此2007年,有关部门在这种街路的绿化建设中增加了人性化设计,用绿化带隔离出一条自行车专用通道。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让我大惑不解。我们消失的东西,西方人却在做,甚至是大做特做;被西方人早抛弃的东西,我们却在热捧,甚至风靡中国。拿自行车来说,中国这样一个自行车王国,自行车道却在城市中不断消失,而汽车国度的美国,却在兴起自行车道。我不知道是中国人进步了,还是美国人文明了?”这是一位名为liding1949在大河论坛上的帖子,在我国自行车道的逐渐消失已是大城市道路交通的普遍现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专家介绍,每年5月到10月,哈尔滨骑自行车出行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一个城市中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应该自成体系。现在很多机动车驾车人对于机动车道上出现的行人和自行车都非常“愤慨”,常会以鸣喇叭来“发泄”并“警示”。但是实际调查显示,当自行车或是步行者闯入机动车道时,绝大部分原因是他们路权被侵犯了,他们无路可走之时才会破迫选择与机动车同路。城市道路是一种公共资源,可目前城市交通的现状却是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路权已经被严重侵犯。在美国80%的城市准备建新自行车道,参议院还通过法案,要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自行车上班的雇员每月四十到一百美元的补贴,对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的倡导和重视程度,已成为关乎城市形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