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最大棚户区将消逝 百年“白家堡”变科技园
2011-05-11 08:27:4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柏凡露 杨晓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1日讯 在哈尔滨人的记忆中,“白家堡”三个字始终与破旧、落后、城中村等字眼儿相连。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棚户区,这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居民聚集区,终将脱胎换骨。日前,记者走进“白家堡”,目睹“城中村”拆迁前的最后场景。

  “闯关东”人的落脚地

  72岁的唐玉芝老人,已经在“白家堡”住了半个多世纪。1958年,他们全家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哈尔滨,住在这个当时叫做“白家窝堡”的地方,一直到现在。唐大娘说,当时这里基本都是荒地,只有几十户人家,其中大多数都是从山东、河北“闯关东”过来的。

  唐大娘家住的是低矮的平房,30多平方米的小屋住着老少三代八口人。拥挤、阴暗、潮湿,这样的生活场景,在“白家堡”随处可见。

  白家堡社区主任修宏志介绍,“白家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时有一个姓杨的财主先搬到这里住,由于财主自称是满族镶白旗,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白家窝堡”,后叫到现在的“白家堡”。修宏志说:“这里户籍人口有两千多户,但实际居住人口有四千多户。由于住房太过密集,根本无法安装下水管线。还有一大半的居民家没有自来水。”

  老“七十二行”的聚集地

  走进“白家堡”,又能感受到些许的怀旧———弹棉花、焊洋铁壶、吹玻璃、加工铁皮桶……民间72行中的老手艺,在这里仍可以找到,并依然是这些手艺人养家的行当。

  39岁的李精武是肇东人,十多年前偶然学会了弹棉花后,便带着老母亲住进了“白家堡”,靠弹棉花为生。他说:“在这里两块钱弹一斤棉花,再加工棉被什么的,一个月也能挣个千八百元。”

  记者看到,在李精武弹棉花店的这条街上,密密麻麻的小店铺、洋铁铺、吹玻璃、烧鸡店、小吃铺等等一应俱全。修宏志主任说,这些店铺的经营者几乎都是外来打工者,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经营。

  农民工最多的居住地

  记者走进“白家堡”时,试图找寻这里最大的胡同“西三胡同”和当年的杨家大院,在居民们多次的指引下,也很难辨认出当年的景象———四处都是低矮破旧的棚厦子、铺着炉灰渣的狭长小道、散发着臭气的污水沟和随处可见的垃圾、污物。

  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孙常红回忆,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这里的居民开始将自家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砖房,由于当时居民也就有百余户,周边也没有显得这样破败。但也从那时开始,“白家堡”的住户开始多了起来,起初是阿城、宾县、呼兰等地来哈的农民。由于房租便宜,一间房每个月不到百元,于是这里成了农民工聚集区,居民有八成以上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哈打工的农民工,并且以建筑工地工人为主。每天早上五点钟开始,道边都会聚集着成百上千的农民工等待用工车,这也成了“白家堡”独特的一景。

  老棚户区将建科技园

  记者了解到,刚刚启动的“白家堡”棚改项目也被称作“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项目,这意味着“白家堡”从哈尔滨的城市地图上消失后,将被一座现代化的科技园区和功能型社区所取代。

  据了解,此次“白家堡”改造项目位于学兴路、延兴路、规划长寿路、学府花园围合区域,用地面积21.9万平方米。拟规划建筑面积49.2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约35亿元,项目预计于2013年竣工。

  此外,在“白家堡”旧址,还计划修建5条规划道路,分别是学兴街、长寿路、延兴路等,并修建国家科技园区、教职工住宅、安置房、商品房的高层建筑。届时,这里将通过建设相关的配套生活服务体系,建成为集居住、商务、文化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功能型社区。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