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关注残疾人民生系列报道——输血变造血打开致富门
2011-05-15 20:41: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姜玉深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养殖樱桃谷鸭助郭学芬等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东北网5月15日讯(姜玉深 记者 印蕾)5月15日是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活动日主题是:“改善残疾人民生 保障残疾人权益”。

  目前,我省有各类残疾人近22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2%。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也需要人们的尊重与理解。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残疾人民生,成效初显。助残日前夕,记者走近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近年来,我省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省残联与省扶贫办密切配合,将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问题纳入到扶贫开发工作计划之中。推广残疾人扶贫基地加残疾人农户的扶贫模式,发挥龙头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安置残疾人就业,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

  来到通河县凤山镇和平村,村民郭学芬养殖的几千只樱桃谷鸭又快出栏了。郭学芬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由于家里地少,自己因为身体原因,作不了其他工作,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巴。

  2010年,省残联将养殖樱桃谷鸭作为残疾人扶贫项目引入了通河县,通河县与哈尔滨一家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产业链条。公司送雏鸭、送技术进村,出栏后直接回收商品鸭。该项目周期短、见效快,短期内可大批量生产,容易形成产业化。投入劳动力少,技术简单,疫病相对较少,易于残疾人掌握。当年,通河县46名残疾人加入了养殖樱桃谷鸭行列,投资参股了17栋鸭舍。

  采访中,郭学芬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建一栋鸭舍需投入4万元资金,政府补贴2万元。余下的2万元由鸭舍抵押进行贷款。出栏一茬鸭子的收益大致在6000——7000元,一年可出鸭7—8茬,一年保底收入大致在4万元左右,当年就能收回成本。“现在看来,养鸭效益挺好的。今年,我还想再建一栋鸭舍。”郭学芬告诉记者。

  记者从省残联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紧紧围绕提高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这个关键,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因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工作。在每个县(市、区)建立培训、就业和扶贫“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扶贫永久性示范基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扶贫。加强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残疾人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提高他们发展生产和转岗就业的技能。在安排扶贫开发项目时,充分考虑到贫困残疾人家庭情况、个人身体状况和特殊需求,选择和落实能使残疾人直接受益的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安排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同时,通过建立资源整合、基地辐射、技能培训等残疾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从项目选择、技术培训、资金筹措、产品销售等方面对贫困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提高贫困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开展志愿者扶残助残、“一帮一”、“众帮一”、“单位包户”等各种形式扶残助残,整体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帮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打开致富之门。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