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6日讯 一片片低矮破旧的房屋轰然倒下;
一幢幢崭新的棚户新楼拔地而起。
2008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棚户区改造这一政策机遇,适时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245.5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20万平方米,2009年110.5万平方米,2010年11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7.68亿元,已竣工投入使用156.44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棚户区居民30488户。同时加大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全区共完成泥草房改造4100户,完成投资17523万元,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泥草房改造任务。
超前谋划启动快
为全力抓好集中连片棚户区、零散平房住宅及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之初,大兴安岭坚持高标准规划,成立了“一棚一平一草”改造办公室,超前谋划认真做好棚改前期工作,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住宅现状、居民意愿及经济承受能力进行了两次调查摸底。
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地区适时制定出台了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造原则、改造标准及各项优惠政策,在国家计划未下达之前,及时下达了棚户区预安排改造计划,各地依此着手进行了改造前的准备工作,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验收工作进行监督,对拆迁、回迁安置等相关政策进行指导,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由于重点区域拆迁难度很大,为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地区棚改办公室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深入加区、漠河、塔河对拆迁工作进行现场督办,指导基层抽调人员实行拆迁包户,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进行现场解疑,要求各地通过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租房、子女求学、就医、搬家等诸多难题,引导群众支持拆迁、支持棚改。据统计,3年来,全区共完成棚户区拆迁197万平方米、3.73万户,确保了棚改项目实现全部当年开工。
棚改政策暖民心
实施棚户区改造、泥草房改造工程是第一号民生工程。
站在这一认识高度,为了让困难群众能够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大兴安岭从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各种措施,不断完善棚改惠民政策,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安置房屋设计中,为使回迁楼房面积标准符合被拆居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各地根据调查摸底和百姓的意愿,在征求拆迁居民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之初科学确定户型安置住房标准,确保了棚户区居民的回迁率,受得了人们的欢迎。
据介绍,为了保证棚户区改造工程质量,在大兴安岭地区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地纷纷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各种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并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目前,新建的回迁楼房室内都进行了简单装修,满足了居民入住的基本使用需要。对于低保家庭回迁实行“拆一还一”免收300元结构差价,超面积部分每平方米减收200元购房款,确有困难的允许欠款入住、分期付款。
随着棚改的深入推进,不断创新的惠民举措更为部分困难群众“量身定做”,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住房困难群体等问题均得到了一一解决,使棚改工程真正成为了暖心工程。
科学规划保进度
把责任担在肩上,动真情,办实事,竭尽全力推进棚改工程,己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们的自觉行动。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各地适时制定了棚户区改造工程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对棚户区改造资金需求进行了认真测算,积极做好贷款申请的配合工作。做到了资金管理有序,资金拨付及时,保障了棚户区工程的资金安全运营。地区、各县区、局积极与中规院、黑龙江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协调工作,先后为加区、漠河等重点区域及早编制了修详规划,组织地区设计院及时进行可研、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工作,做到了及时报批。同时,为保证棚户区工程按期开工,各地采取合理压缩公告时限、条件具备即时开标等措施,在施工期到来前顺利完成了招投标工作,为工程的如期开工创造了条件。
根据行署确定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并实施“以奖代投政策”,地区棚改办公室及时制定了“以奖代投”实施办法和进度推进计划,细化了项目管理及考核方式,并依此对各地的工程进行考核、评比、奖励,加快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建设步伐。
针对农村泥草房分布比较零散、农民参与改造积极性不高的实际状况,棚户区改造办公室配合建设局、三县、加区积极运作,向省厅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将我区泥草房改造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民改造积极性较高的整村推进上,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目前漠河洛古河村、塔河依西肯村、呼玛怀柔村、韩家园村均实现了整村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还指导基层将泥草房改造与棚户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把棚户区拆迁的旧材料尽量用到泥草房改造工程上,有效地降低了泥草房改造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
棚改,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徐徐展开,一座耀眼的民心工程在兴安大地上高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