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光(左)和宇航员景海鹏 |
![]() |
李光向孩子们展示火箭模型 |
![]() |
李光和孩子们在中国空间研究院参观月球车 |
![]() |
李光在发射火箭模型 |
东北网5月20日讯 自幼喜爱手工制作,工作之后有十余项发明获国家专利。几十年间,自费30余万元用于制作航模、车模等,令哈市中小学的科技制作水平,在中国民间有了一席之地。他,就是痴迷科普20余年的李光。
今年49岁的李光,是哈尔滨青少年科技体育协会的秘书长。5月18日,记者慕名采访了他。
“我自小就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东西。”李光说,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冬天看到别的孩子滑“脚蹬子”,他就找来木板和铁丝做成了“脚蹬子”;看大人在院外夹“板杖子”他就过去帮忙;看到别人家有“矿石收音机”,他就买来零件自己动手装了个“矿石收音机”。
高中的时候家在农村,那时李光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飞机模型制作培训班,但是没几天,这个培训班就解散了,这件事让他难受了好几天。一次,李光在杂志上看到前苏联的一张科幻图片:一种大型飞船可以乘坐300余人,空留时间长达半年,飞船上的火箭发动机深深吸引了他。打那以后,李光就开始注意收集有关火箭方面的资料。
大学毕业后,李光被分配到哈市一所学校担任团委书记。工作之外的时间,他全部用来制作汽车模型、飞机模型。这期间,李光还与哥哥合作,发明了节水装置、时间控制器、汽车刹车装置、警用防爆服开关等,这些都先后申请了专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被当时的领导认为是“不务正业”。
2001年,李光放弃了省级重点中学的科级职位,被以引进科技人才的名义调到哈尔滨市香坊区教育局校外办,任科技视导员。从事普及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虽名正言顺,但工作真正开展起来,阻力还是很大。妻子对他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你自己爱好就自己玩呗,干吗非让人家的孩子也来参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李光却说:“科普活动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怎么是影响孩子学习呢?”至此,他更加热心辅导那些热爱科普活动的孩子们了。没有活动场所,他就自己掏钱,租了一个车库,带领孩子们在那里制作模型,搞小发明、小创造。
李光还向学生们提出了“发明在我身边”的口号。
根据他的指导,孩子们在全国各类科技体育大赛上获奖,李光所带领的团队不仅获得过多项个人冠军,还获得过全国车辆模型比赛团体冠军和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团体冠军。从2000年至2009年,李光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类青少年科技体育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在比赛中获奖近百次。使原本处于全国倒数的哈尔滨中小学科技制作水平,一下跃升到前几名,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特别是当大家听说,李光为了青少年科普活动全是自掏腰包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他是“全国科普活动民间第一人”。
由于科技体育工作突出,李光先后被借调到各级体育及科技部门,从事组织青少年科技科普活动,被哈工大附中等学校聘为校外科技辅导员。几年来,他以长征运载火箭为原型,仿制了大小数十种火箭。其中,最大的火箭高4米,全国绝无仅有。在北京航天城,李光为航天专家现场表演了自己制造的火箭模型发射。从发射、升空、弹头分离、多伞分离,一气呵成。现场的火箭专家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纷纷向李光表示祝贺。“这是班门弄斧啊,当时紧张得要命。但是,一进入工作状态,我就忘记了一切,就同平时工作一样。为了这次表演,在家演练了上百次,要确保万无一失!”李光这样说。
由于在科普活动中的突出贡献,李光所在的协会被中国宇航学会任命为中国宇航小技师培训黑龙江省培训站,先后有200多名中小学生获得了宇航小技师初级证书。小技师们不仅学习航天知识,还学会了制作航天火箭模型,并且在各自学校的运动会上进行了航天火箭模型发射表演。
2008年6月28日,在哈市科学宫进行了“少年宇航技师”导师与青少年科技体育辅导员的培训。中国宇航学会全国“少年宇航技师”认定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正式认定哈尔滨市青少年科技体育协会为“全国少年宇航技师考核培训站”的挂牌单位。
2009年8月8日是全民健身启动日,25名宇航小技师代表在黑龙江省体育场发射了288枚他们制作的火箭模型,引起轰动,受到广泛赞扬。从2009年至今,李光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北京航天城、太原和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卫星的发射和制作过程。
从事科普活动20余年来,租活动场所、拉运设备、搞实验,为一些学校航天科普活动免费办航天科普讲座并发射航天火箭模型,李光自费投入了30余万元。“为让更多的孩子掌握科普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我痴迷航模20年不后悔!”在采访将结束时,李光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