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哈尔滨
搜 索
通河县农民人均水田面积居全国之首
2011-05-23 09:30:4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肖 储继华 杜怀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5月23日讯 通河县拥有耕地180万亩,水田已发展到120万亩。人口只有24万,农民人均水田面积却居全国之首。去年,通河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通河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水田面积近10亩,为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的县份。2010年粮食总产突破12.9亿斤,其中水稻产量突破11亿斤。

  几年来,该县按照“依托科技、典型引导、政策支撑、提升品质、创建品牌,由水稻大县向水稻强县迈进”的总体思路,逐步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在水稻生产上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让通河水稻逐渐在全国叫响,让通河农民通过种植水稻走上了富裕之路。

  农民“旱改水”积极性高涨

  在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是这几年该县政府和农民积极探索的课题。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姜贵文以当前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价格的标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亩水稻投入成本约500元,按亩产1100斤、1.4元/ 斤计算,亩产值1540元,亩效益1040元;一亩大豆旱田投入成本约300元,按亩产360斤、1.8元/ 斤计算,亩产值648元,亩效益348元;一亩玉米旱田投入成本约380元,按亩产1100斤、0.8元/ 斤计算,亩产值880元,亩效益500元。

  可见,种植一亩水稻要比种植一亩大豆增收692元,比种植一亩玉米增收540元。种水田的效益比种旱田的效益如此之好,让该县农民“旱改水”的积极性高涨,有条件的农民纷纷将自家的旱田改成了水田,实现了增产增收。去年以来,该县农民“旱改水”10万亩,可使农民增加收入6000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助力水田发展

  水源是发展水田生产的关键。通河县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泡泽星罗棋布,松花江流经县境123公里。有大小河流27条,泡泽275个,小型水库15处,塘坝47处。这些自然因素为该县发展水稻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该县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依托松花江及大型水库,建提水泵站,修渡槽沟渠,引天然水资源灌溉水田,获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为充分利用松花江水,该县拟沿江建设6个提水泵站。目前,总投资1.6亿元的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浓河镇提水泵站及灌区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负责此项工程的施工人员说,太阳沟现代农业示范区工程建设预计在2012年4月完工并投入使用,工程完全采用现代化的控制管理设备,实现灌区科学配水调度,设计灌溉面积为5.12万亩,可改善现有2.1万亩水田灌溉条件,增加水田面积3.02万亩,示范区年可增加粮食产量940万公斤,增加效益2500万元。同时,该县在小流域治理上也加大了力度,对现有塘坝等水利工程进行清淤、整修,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铧子山水库、二站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水田灌溉能力和水稻生产能力。

  受水源限制,仅靠现有的自流灌发展水稻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目前,该县水田自流灌面积仅有30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28%。近两年来,该县已投资2280万元新打抗旱补水井1277眼,今年又新打新增水田灌溉井150眼,为农民“旱改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确保电机井等农业生产用电,该县又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浓河、创业、通河镇北3座输变电站建设。

  建基地为发展水稻增添后劲

  为加快发展水稻生产,该县去年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一处占地面积17公顷的智能化水稻育苗园区,每年可为当地农民生产提供秧苗34万盘、芽种400吨,可为1.24万亩水田提供秧苗和10万水田提供优质芽种,对解决农民育种、育苗难题,提高当地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投资700万元在各乡镇新建水稻大棚小区45个、2750栋,全县水稻大棚小区总数达到72个,育苗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大棚达到3.2万栋,水稻大棚育秧面积达到85%,给水稻强势发展增添了后劲。为积极培育水稻产业链条,该县适时引进了东方集团现代稻谷加工项目,订单生产达30万亩。为实现水稻大县向强县迈进的目标,该县大打有机食品牌,在种植有机水稻上下功夫,通河镇、浓河镇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去年8月,该县生产的崇古尔河有机稻米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有机稻米产地也获得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优质有机大米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据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利用自流灌和井灌生产,全县120万亩水田用水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总投资4.3亿元的二甲沟水库在国家立项并开工建设,全县水田面积还能够继续扩大。预计2012年水田面积将达130万亩,2015年达150万亩。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