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6月1日电(记者高淑华 刘景洋)曾经污染严重、部分江段难见鱼类的松花江干流最近又见水清鱼肥。黑龙江省同江市的渔民曹同海今年开江第一次出船就满载而归,不仅有五斤多重的鲤鱼,还有鲟鳇、鳌花等名贵鱼类,这让他喜出望外。
黑龙江省三江环境监测站站长宋男哲告诉记者:“鱼是水质的检验员,有大鱼、名贵鱼类说明松花江水质好转了。这只是黑龙江省加大松花江干流治污成效的一个缩影。”
渔民们相信,中国政府过去5年加大松花江流域治污并取得成效是他们得以重操旧业的最主要原因。最新监测显示,松花江同江出境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已超过10mg/L,达到一类水质水平,受到俄罗斯好评。
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分委会第六次会议1日在哈尔滨举行闭门预备会议。两国环保部成员正就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污染防治和环境灾害应急联络、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与保护、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展开磋商。磋商结果将在2日正式会议上公布。
据了解,松花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全长1927公里,流经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流域面积55万余平方公里。干流从黑龙江省肇源县出发,于同江汇入中俄界江黑龙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河流。
由于过去保护治理不够,“十五”末松花江陷入严重污染状态,一些江段鱼类大量死亡。2005年,松花江发生严重水体污染事件震惊中外,并引起俄罗斯远东当局和民众的不安。
为此,中国政府2006年批复并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投资约134个亿,落实治污项目222个。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三省区采取综合措施全力推进治污。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治理松花江污染的决心。”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李平说,截至2010年底,黑龙江省列入规划的116个治污项目已经全部建成,松花江干流治污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推进松花江治污,黑龙江省明确提出“一把手”为各地区治污的第一责任人。对治污不力的地市,省主管领导与“一把手”逐个约谈,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对7个地市采取了“区域限批”(即暂缓审批区域所有新增水污染物项目)等严厉措施,促使其加大治污力度。
在黑龙江省多部门联动督查推进下,近5年已累计退回、暂缓审批和否决重大建设项目116个,关停取缔污染企业1130家,限期治理1416家,确保企业废水达标排放。
同时,加大投入使松花江沿岸地市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重点污染企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断面全部实现在线监测,人们的饮水安全得以保障。
最新监测显示,松花江干流水质达标率达到58.18%,比“十五”末提高23.63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较2005年底降低了1.69mg/L。
同江市洁源污水处理厂副厂长刘玉龙说,由于他们运用“生化反应结合膜分离”新技术,既解决了高寒地区污水处理难题,又使COD、悬浮物等多项指标处理效果提高10%,把住了松花江出境水质的最后一道关口。
“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部门与俄远东4个州(区)对中俄界江、界湖多次进行联合监测。最新监测显示,松花江出境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超过90%,溶解氧浓度达一类水体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专家任南琪认为,中国政府采取“刚性”措施治理松花江流域污染成效可喜。但他仍谨慎地指出,由于松花江污染时间较长,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治污投入,在加强水污染防治的同时减少排放,切实促进流域环境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