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那些懂事的孩子们
学习篇:等到奖状贴满墙面,爸爸妈妈就会回来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这个六一儿童节你们又不能回来了吧?我真想你们!”5月30日,家住爱民区北安乡麻花沟的于文静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发了一个短信,短信中她没有要礼物,也没有抱怨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是告诉他们,不用担心家里,她会照顾好爷爷奶奶。
11岁女孩于文静家住麻花沟,在北安小学读四年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正是由于家庭环境比较特殊,让她更加自立和懂事。小文静的爷爷在山里一家养鱼塘打工,奶奶经常出去找些零活,独自放学回家的小文静会自觉把功课做好,然后再做些简单的饭菜,等奶奶和爷爷回来。
爷爷和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小文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每到学校放假,她都会主动跟着奶奶去采野菜、捡垃圾挣钱。儿童节到了,爷爷奶奶问她要什么礼物,小文静不假思索地说,要是爸爸妈妈能回来陪陪我就好了。听到这句话,两位老人不免有些伤感,这时小文静立刻转移话题:“如果他们不能回来,奶奶爷爷就给我做一顿好吃的吧。”
在小文静的家里,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她告诉记者,等她把奖状贴满整个墙面时,他爸爸妈妈就会回来。也正因为她品学兼优,所以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几天前,一位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给北安小学一批学习用品,小文静获得了她一直想要的复读机。没事时,她还经常教爷爷和奶奶说英语,现在两位老人也时常会蹦出一个“中国式”英语单词来,这时总能把小文静笑得前仰后合,她还会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势,纠正爷爷奶奶的发音。不过小文静也有寂寞的时候,这时她就将自己沉浸在图画世界中,憧憬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逛公园的情景。有时她还会跟在忙碌的奶奶和爷爷后面,和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有好几次,我梦见爸爸妈妈回来了,还给我买了科幻书和芭比娃娃。”小文静虽然是一名留守儿童,但是从外表看来,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活泼,更独立更懂事。她知道捡柴禾烧火做饭,知道帮爷爷奶奶晾晒野菜,知道爷爷奶奶干活累了,帮他们捶背揉肩。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她则不愿多说。“等我将来找份好工作,他们就不用再奔波了。”小文静翻出她刚刚考试的试卷:数学100分,语文96分。“下一次,要打双百。”说这话时她语气坚定。
三轮车里的男孩
有书读是最大的幸福
14岁的王世强正在我市兴中小学读四年级。与其他同龄小朋友相比,他的求学路有点坎坷:上小学二年级时他患上了罕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随着身体肌肉的萎缩,他失去了行走能力。两年来,姥姥和爷爷一直用三轮车载着他上学。他说,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玩最开心,有书读是最大的幸福。
王世强在上二年级时患上了罕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无法正常直立行走,只能靠手术和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他父母是下岗工人,母亲又有严重的脚病,不能正常工作,母子俩高额的医药费使整个家庭不堪重负。为了减轻点家庭负担,王世强只好一直住在西十一条路附近的姥姥家,于是,近两年来,姥姥每天都骑着三轮车送他上学。
从姥姥家到小世强就读的兴中小学,大约有五六里路,姥姥蹬着三轮车把他送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时间。寒来暑往,祖孙俩一同往返学校的温馨画面定格在了路上。现在的小世强由于缺少运动,体重已经达到了100多斤,年迈的姥姥虽然能勉强蹬着三轮车把他送到学校,但却无力将他背上三楼的教室。于是,小世强的爷爷也多了一份责任,每天守在校门口,等小世强到学校时,把小世强背到教室中。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下课后可以活动一会儿,但小世强却只能一直坐着,并由姥姥在教室门口陪着她。受病情的影响,小世强也不能长时间坐着,所以他只能上半天课,中午再由姥姥和爷爷把他送回家。
即便这样,小世强一直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好。小世强说:“我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不好对不起一直接送我上学的姥姥和爷爷。”每天中午回到家后,小世强可以躺下休息一下,但他依然书不离手,他要结合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巩固复习,还要把老师即将要讲的课程全部预习一遍。小世强的坚强和努力,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赞扬,每当大家看到小世强,都会主动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有的同学还抢着帮他拿书包。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世强也得到了一份最好的礼物,那就是几天前,市残联赠送给他一把轮椅,这下把小世强乐坏了。当日,他就让姥姥推着他逛了江滨公园,还去了花鸟鱼市场。一把轮椅开阔了小世强的视野,也让他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关怀。小世强的爸爸告诉记者,这孩子虽然身体不好,但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课余时间他还经常制作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美好。
志向篇: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的志向
5月30日中午,家住牡丹社区工商小区的双胞胎小姐妹铮铮和铭铭,蹦蹦跳跳地跑进了家门。当天上午,她们在全市小学生运动会上代表学校参加了团体操表演。吃午饭的时候,姐妹俩依然沉浸在兴奋之中,争先恐后地向妈妈讲述着运动会上发生的趣事。
铮铮和铭铭今年10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在她们刚满一周岁的时候,爸爸就患肺癌去世了。妈妈冯亚文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抚养两个孩子。近几年,冯亚文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加上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家里的老人,所以就没法再外出打工了。牡丹社区居委会了解她家的情况后,为母女三人办理了低保。现在,她们每月能领取到4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2010年,铮铮和铭铭幸运地成为“春蕾女童”,得到爱心企业家每年1200元的资助。
别看这小姐妹俩长得差不多,但性格却不太一样。老大铮铮文静腼腆,老二铭铭则活泼好动。冯亚文说,姐妹俩经常会有一样的想法,做一样的事儿,想要一样的东西,甚至连做错的题都是一样的。可她们却似乎不太愿意承认世界上还有一个和自己如此相似的人,所以上学后很少穿一样的衣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都是“我和她可不一样”。
小姐妹俩念同一年级,但不同班,学习情况在班级里都属于中等。在外边,她们和自己班里要好的同学各玩各的;回到家,她们最喜欢凑在一起玩过家家。冯亚文说,虽然家里很贫困,但她从不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压力,她希望小姐妹俩能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成长。
前几天,小姐妹俩央求妈妈说,想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得到一些新文具,然后再去吃一顿肯德基。她们还保证说,她们都知道垃圾食品吃多了不好,所以平时肯定不会总吃,只是想在过节的时候去解解馋。
“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呀?”记者问了一个很“俗”的问题,想看看这双胞胎姐妹俩的回答是否一样。姐姐铮铮想了一下说,她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医生,去救治那些患病的人。妹妹铭铭则毫不犹豫地说,她长大后要当警察,专门抓坏人。
看着两个如花蕾般可爱的女儿,妈妈冯亚文说,她从没想过女儿们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只要她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礼物篇:画幅爸爸妈妈辛苦工作的画
5月30日晚,回家做完作业的宋瑶,拿出画笔和画纸开始绘画,绘画内容是爸妈在外辛苦工作的场面。这是她要送给爸妈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宋瑶今年7岁,是西苑小学一年级学生,跟随爸妈从大兴安岭来牡打工已有6年时间。在宋瑶的记忆里,爸妈在工地打零工,每天都要起早贪黑,非常辛苦。因此她从小就乖巧懂事。
宋瑶的妈妈告诉记者,宋瑶在上幼儿园时,就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背书,然后再吃饭。等这些都做完后,她还会自己去洗漱,家长从来不用操心她的生活和学习。去年期末考试,宋瑶因为标错了两个拼音声调,在班级排了第二名,宋瑶非常伤心,整个假期她就在家反复地练习拼音,这让妈妈非常感动。
平日里,宋瑶的爸妈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回家都是后半夜,很少能照顾到孩子。然而,宋瑶却非常懂事,每天在睡觉前,她都会把第二天需要用的学习用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每天做完作业后,她都会帮妈妈擦一遍屋子,把大人没有时间洗的衣服,都给洗干净。然后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宋瑶的妈妈对记者说,宋瑶最大的爱好是画画,可是家里没有条件让她去辅导班学画画,宋瑶就让妈妈给她买来画画书,一有时间她就自己坐在学习桌前自学画画,很少到外面去玩。
当记者问及宋瑶没有到辅导班学画画是否有怨言时,宋瑶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宋瑶说:“只要认真学,在哪儿学都一样,都会从中找到乐趣。如果我少花点钱的话,爸爸妈妈就不用那么辛苦地工作,就能多抽点时间来陪我,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短短的话语让宋瑶的妈妈流下了眼泪。她说:“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大人干活她都会抢着干,而且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这让我们感到很自豪。”
马上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许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六一愿望和想要收到的礼物。可宋瑶却非常懂事,她的愿望非常简单,就是希望父母能在家陪她一天。“这样他们就能休息一天了,要不他们每天工作实在太累了。其实,我并不想管爸爸妈妈要六一节礼物,我只想画幅爸爸妈妈辛苦工作的画,送给爸爸妈妈,他们高兴我就非常高兴。”宋瑶说。
愿望篇:希望残疾的孩子越来越少
“再过两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每年六一儿童节,我都特别高兴。”5月30日,记者在儿童福利院里见到张立强时,她正在静点,说起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花季年华本应是轻松快乐,充满阳光的。可是张立强却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命运的折磨。然而,无论命运怎样残酷,她都依然有颗童真、感恩的心。张立强告诉记者,她患有先天性脊髓裂,一出生就双腿瘫痪,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相继离开了人世。因无人照料,她在6岁的时候被送进了儿童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的老师们给了她无限的爱和关怀,给她创造上学读书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裂带来的痛苦和危险也在增加。儿童福利院领导几次筹钱,带她到省里的大医院做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现在我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严重的大小便失禁,让我不得不放弃学业。”张立强说,长时间在学校坐着上课,让她得了严重的褥疮,为了生命安全考虑,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喜爱的校园。
无法上学读书,让张立强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要知道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张立强说:“从小我就梦想当一名医生,强烈渴望去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人,使他们不再受苦。可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渐渐明白了,当医生永远只能是我的梦想。”
然而,身体上的病痛并没有难倒张立强,她依然在努力学习着。现在,她在福利院图书室帮忙,每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暇时间,她就在图书室里读书,练习电脑打字、排版等,每天都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实。室友杨爱民说:“在立强的带动下,我们也开始愿意看书学习,愿意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现在在福利院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彼此关爱,互相帮助,没有歧视,没有偏见,只有孩子们之间那温馨的友情。”
说到六一儿童节的愿望,张立强告诉记者,在她没有入院前,童年对于她来说是灰暗的,能够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了,根本不会再有什么奢望。自从她来到儿童福利院后,院里的阿姨把她的生日定在“六一”这天,从此每年的“六一”,她都有自己“生日”和快乐的记忆。“虽然我是不幸的,但在福利院生活的10年里,我感觉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张立强说,她现在唯一的愿望是,希望残疾的孩子越来越少,弃婴也越来越少,生活到处充满和谐的阳光。
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放风筝
5月30日,在红旗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6岁的小佳卉戴着大大的口罩,坐在病床上打着点滴。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尽管小佳卉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在外面尽情地奔跑和玩耍,但她仍然对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充满了期待。“我想要一个芭比娃娃,想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放风筝。”提到自己的节日愿望,小佳卉害羞地说。
小佳卉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经接受了五个疗程的化疗。她的妈妈嵇艳霞说,女儿的病情目前有了明显的好转,人也比患病初期精神了许多。
小佳卉的家境比较贫寒,她的妈妈下岗多年,爸爸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只有1000余元。为了给小佳卉治病,她的父母已经花去了近10万元,并因此欠下了数万元的外债。面对每天少则八九百元多则数千元的治疗费,小佳卉的父母咬牙坚持着。好在,亲友们纷纷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我市一些网友得知小佳卉的遭遇后,很快在网络上发起了援助行动。参与行动的网友们以爱心妈妈的名义,纷纷来到医院看望小佳卉,并为她捐款捐物,让这个饱受病痛之苦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因为怕被病毒感染,小佳卉每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10多平方米的病房。没有玩伴的她,最喜欢的玩具是妈妈给她买的小皮球和几个色彩鲜艳的气球。无聊的时候,她就会坐在窗户前,透过玻璃看着外面飞翔的小鸟和来来往往的人群,数一数楼前经过多少辆汽车。
和很多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小佳卉也十分爱美。因为长时间化疗,她的头发大量脱落。她让妈妈给自己买来一顶大帽子,即使整天不出病房也要戴着。她最喜欢穿红色、粉色并且缝着亮片或蕾丝的衣服,最喜欢打扮漂亮的芭比娃娃。安静的时候,小佳卉喜欢看童话故事书和少儿画报。现在,她已经学会了拼音,会算10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如果不是得了病,她本该扎着小辫子、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学了。
前段时间,一个爱心妈妈来看望小佳卉时,答应要送给她一个风筝。小佳卉听了特别高兴,心里一直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好起来,能够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奔跑,一起沐浴着阳光放飞风筝。
小佳卉的妈妈说,虽然女儿的治疗过程还很漫长,但她和爱人始终都相信,女儿总有一天会康复,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发明篇:8岁女孩的独特创意
“把两个空纸袋贴在一起,一面放瓜子或花生,一面放壳,这样不是很方便吗?这就是我的发明‘双纸袋’。”朱晨菲一边比划着制作工艺,一边讲解着发明创意,自豪神情溢于言表。5月30日,在市光华小学,刚刚8岁半的小晨菲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发明的得意之作,这件作品在今年牡丹江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刚刚获奖。
这个小发明的创意其实来得很巧。有天家里来客人,吃了些瓜子、花生类的小食品,虽然大家都很小心,但还是有些瓜子皮花生壳落在了地板上。看着妈妈收拾卫生的忙碌身影,小晨菲想,我要为妈妈分担家务。想不如做,她按照在学校第二课堂里学到的发明原理开始实践,几番考虑后,觉得应该有一个物件装吃的,另一个装果壳,然后组装在一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于是,她先找来两个漂亮的塑料袋,用胶带连接在一起,感觉不错,就兴冲冲地向妈妈展示,结果妈妈试用时,意图虽好,但效果并不理想,塑料袋太软,取拿食物不顺手,装果壳也不方便。小晨菲又想,要是袋子硬一些就好了,她又用折纸的方式折了小纸袋,效果虽然还不错,但折纸比较麻烦。有一天,看到妈妈正准备把没用的空纸袋扔掉时,她突然想到可以把两个空纸袋贴在一起,“既环保又方便,这真的解决了很久以来让人苦恼的问题。”朱晨菲的神情十分认真。
喜欢上发明创造,还得从小晨菲上了小学开始说起。光华小学的特色教育就是“科技创新”,老师们还为此根据低龄少儿的特点编写了教材:“你能加吗”、“你能减吗”、“扩一下吧”、“缩一下吧”、“联联看吧”……“十五个”发明创造的小口诀放飞了孩子们的思维,发明创造的理念也就此扎根在小晨菲和孩子们的脑海中。
自强篇:无声世界里也有童话
坐在教室里画桌前的王璐,心里有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5月30日10时许,记者见到一身红运动装的王璐时,她刚从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回来,正与同学一起准备上美术课。“听”过老师的讲解后,她飞快地按照美术书的图画,在画纸上勾勒出中国传统年画人物形象,然后调色、上色……几乎比别的同学快一倍时间,她就完成了作品。看着老师做出的鼓励手势,她开心地笑了。
王璐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大班的学生,由于幼时一次用药过敏,她失去了听力。王璐的世界,就此一片安静,也因此直到4岁时,也不会说话,更无法与家人沟通。妈妈无奈中抱着一线希望,把她送到了市特教学校。在这里,王璐戴上了助听器,开始学习发音、说话,甚至唱歌。
“我能听见,我可以说。”下课后,戴着助听器,王璐清晰地对记者说。十年来,为了学说话,她没少吃苦头。最简单地讲,当时为了弄懂发音的原理,她要把手放到老师的喉部和鼻翼去体会,甚至还把手伸进老师的嘴里,来感觉喉咙和声带的震动。说着过去,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身边的班主任老师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