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牵手关爱 共筑未来——写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
2011-06-04 06:43: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者按: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用他们的“大手”拉起青少年“小手”。“老的”传承、关爱、引导、保护,“小的”继承、尊敬、爱戴、学习——

  东北网6月3日讯 题:牵手关爱 共筑未来——写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之际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团队。

  他们,年纪最大已经80有余,最小的也是60开外。

  他们,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到了可以歇歇的年龄,可是,却没能闲下来。

  他们,自1991年3月23日,就走出小家,牵起了全省孩子们的手,关爱、感染、教育着弱小的心灵。特别是1999年以来,在老省委书记、现省关工委主任孙维本的带领下,秉承着“创新、奋进、务实、奉献”的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把“管好孩子”这件事——做得实实在在。

  他们,就是全省35万余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五老”的带头人——省关工委的老人们。

  关工委是一个以老同志为主体,协助党委和政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群众组织。

  过去,无论是自身还是外界,对关工组织都存在一些模糊认识。2003年省关工委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上下反复修改,起草了《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报请省委领导批准后,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各地。《细则》对关工组织的性质、主要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组织队伍建设和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细则》,是全国首创,也使我省关工组织的工作有了遵循。

  对一个群众性工作组织来说,定位至关重要。

  原省委书记、现省关工委主任孙维本介绍说:“关工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成立之日,省关工委就在围绕中心中定位,在服务大局中尽责。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想,尽关工委所能。”

  基于此,省关工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到省委、省政府全局工作之中,当好省委、省政府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

  2010年,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做出了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省关工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向省委报送了《关于落实省委民生工作决定,切实做好关爱青少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做好对青少年的关爱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民生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关工委,提高对落实省委《决定》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关爱青少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培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青少年中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关爱救助工作,扶助贫困青年脱贫致富,广泛开展“老少同乐、共建和谐”等活动,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得到了省委领导的支持,省委办公厅批转各地,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关工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老同志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配合有关部门,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教育下一代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党和政府交办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促进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工委所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有负责的主管部门。如何做到既能发挥优势和作用,又不能越位,还能取得各有关部门的支持?

  关工委坚持做到了摆正位置,甘当配角。

  1999年以来,省关工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属于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文件21份。开展的一些主要活动也都是由主管部门牵头或共同发起,省关工委负责协调组织和承办具体工作。

  为了做好关爱未成年人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省关工委会同省综治委、省教委、省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在全省开展了“为未成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创双先’活动”。这项活动是由省综治委牵头组成组委会,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关工委。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相互配合,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青少年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周边环境得到净化,家长素质得到提高,辍学生、流失生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加强了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两放”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全省涌现出为未成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先进集体标兵12个、先进集体119个;先进个人标兵12名、先进个人233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对于省关工委的工作,省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每年年初都召开一次省委常委办公会议,听取工作汇报,讨论确定当年工作安排,并以《纪要》形式印发各级党委,使各级关工委开展工作有了“尚方宝剑”。199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以及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省精神文明委批转省关工委报告18份。

  省关工委的工作在全国也是位居前列。仅2009年,先后有四位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在省关工委报送的《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以大庆精神筑基、用铁人精神铸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关于落实中办6号、中国关工委4号文件精神,组织“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参与网吧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

  一年内,中央四位领导三次对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做了重要批示,推广了龙江的经验,这在我省关工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关工战线上也是少见的。


   “省关工委就是靠调查研究发家的。我们这些老同志过去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受益者和践行者,今天要做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带头人和传播者,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努力把关工委建设成大兴求实之风的典范,勇于开拓创新的榜样。”这是老书记维本主任一贯强调的,省关工委老同志们也是这样践行的。

  创新务实,主动作为。每年省关工委都要组织驻会老同志、工作人员会同市地和系统关工委,紧紧围绕全省工作重点,进行一两次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遇到的问题,研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因素,准确把握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发现新事物、总结新经验,提出开展工作的新举措。

  “网吧”,一直是全社会关注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经过调研,2004年省关工委决定组织各级关工委和“五老”积极参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各地不仅在“十大员”中专门设置了“净化环境监督员”,而且还有7380名“五老”担任了义务网吧监督员,积极配合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经营性文娱场所监督。仅2009年,“五老”义务网吧监督员就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13269人,教育纠正网瘾青少年1053人,使305名曾接受未成年人进网吧的业主改正了错误,举报黑网吧334家。

  在省关工委的指导下,各级关工委始终坚持讲实话,说真话,不说空话、大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不搞浮夸;对重点工作和有影响的活动,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个重点,三项活动”,即重点做好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工作,开展好青少年“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城市社区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农村青年“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是2003年2月省委确定的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任务。至今,全省各级关工委共念一本经,同唱一台戏。从2004年开始,每年省关工委都要评选出“关爱标兵”、“读书状元”、“道德楷模”和“科技致富能手”各10名。

  “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已连续开展了12年,每年一个主题。刚刚开始时,主要在城镇中小学,参加活动的学生只有40万,仅占青少年学生的8%。从2004年开始,省关工委提出要向城镇社区青年、农村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青工和劳改劳教失足青少年延伸。如今已有412万青少年参加,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成了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品牌活动,深受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读书活动不仅深受青少年喜欢,往往是一个孩子参赛,全家参与,也使家长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省关工委在观念、内容、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关心下一代工作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效果更加显著——

  “为未成年人办实事、办好事,‘创双先’活动”,“一个重点、三项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村屯)“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制定《黑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创建“五好”社区“六有”村屯关工组织等活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省级关心下一代网站和理论研究会,在高校关工委组织“五老”开展“为大学生做一件好事”,开展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共建活动,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一项项创新工作,推动着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取得更好效果。

  省农垦总局各级关工组织,从传承北大荒精神,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入手,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开展了北大荒精神教育,通过加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让青少年了解了北大荒精神;通过坚持热爱垦区教育,增强了建设垦区的责任感;通过加强荣辱观教育,增强了辨别是非、真假、美丑的能力;通过加强团结和谐教育,增强了团队精神;通过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通过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

  大庆市各级关工委,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载体,大力对青少年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他们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青少年,增强热爱、建设、发展大庆意识;坚持在青工中开展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教育,增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科学创新意识;坚持长期对青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增强艰苦创业、敢想敢干、勇于争先意识;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创建文明社区、共建和谐家园”活动,增强团结互助意识。

  一个个活动的开展,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得到了传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青少年生活在基层,省关工委一直是眼睛向下,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下功夫强化城乡基层工作——不仅列入每次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的重点,而且逢会必强调,6次召开专题会议,交流推广33个加强基层建设的典型经验。

  为加强基层建设,省委办公厅先后批转了省关工委关于加强基层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报告,要求各地要把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建目标、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作用、开展创建“五好”社区“六有”村屯关工组织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和场县共建工作之内。

  2010年8月,省关工委遵照中国关工委的部署,在全省开展三年“基层工作年”工作,并提出在街道、乡镇关工委开展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和积极探索创新好的“五好关工委”活动。

  一系列做法,推动了基层关工组织在不断壮大,基层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各地普遍注重选好“一、二号”老头,配齐配强关工委、关工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常务副组长。截止2008年底,全省13个市(地)、64个县(市)、68个区、899个乡镇、364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关工委;9966个行政村建立关工领导小组,占行政村总数的98%,1884个社区建立了关工领导小组,占社区总数的98%。70所高校、11406所中小学校全部建立了关工委或关工领导小组;农垦、森工、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建立了关工委、关工领导小组。全省共有35万多“五老”参加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其中有14.5万被聘为“十大员”。

  随着基层关工组织的壮大,各种活动日渐活跃,丰富多彩。

  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街道办事处开原社区开展的“快乐双休日”系列活动,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绥芬河市开展的“我当社区小主任”、“大冬会有我更精彩”、“城乡儿童手拉手”等活动,对全市17500多名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鹤岗市工农区、杜尔伯特县等地关工委根据青少年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把“八荣八耻”编成三字经、顺口溜、拍手歌、新童谣等,让学生传唱,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使青少年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深受青少年的欢迎。

  与此同时,35万“五老”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奋战在关心下一代事业第一线,发挥着余热、做出着贡献。他们奔走在校园内外,回忆革命历程,宣讲光荣传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青少年指导人生航线;他们活跃在社区村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规劝不良行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风尚;他们深入到千家万户,了解掌握青少年所思所盼,关爱弱势、特殊青少年,教育挽救失足者。

  自2000年以来,省里三次召开“双先”表彰会,共表彰先进个人834名、先进集体327个。


   省关工委始终坚持把维护青少年的根本利益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农村青年“学科技、育新人、奔小康”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关工委把培育新型农民做为重点,组织“五老”举办了各种农业科技培训班,创建了示范基地,领办了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青年“帮思想,增强致富信心;帮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帮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帮项目,拓宽致富渠道;帮就业,解决生活保障”。据2010年10月底统计,全省共举办各种培训班9092期(次),培训614533人次;有53553名“五老”参与“一帮一”、“一帮二”、“多帮一”的传帮带活动,共帮扶59272人,其中有24251人脱贫、15746人致富。

  每次开展活动,各级关工委都采取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008年1月省关工委发出《关于开展“老少同乐,共建和谐”活动实施方案》通知后,全省参加“老少同乐,共建和谐”活动的“五老”60987人,青少年达648751人。街道、乡镇等基层关工组织举办才艺表演5762场,演出自编自演的歌曲、诗歌、小品、戏剧、相声、快板书等文艺节目40725个。创作书法、绘画、剪纸、小制作等作品82648件,展览1800多场次。活动规模之广、声势之大,老少参与之多,在我省是前所未有的。

  解决青少年,特别是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中青少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也是省关工委多年的着力点。各地普遍对需要特别关心的青少年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动态管理救助档案,明确救助、帮教任务,逐个落实到人,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截止2008年4月,全省由关工组织、“五老”带头或协调社会各界,共筹集捐资助学款440多万元,救助特困生6万人,全省共规劝和救助1.1万名流失生、辍学生重返校园,完成义务教育,有4.3万名落榜生就了业。对农民工进城留在农村的留守生或随农民工入城的流动生,在感情上抚慰、在生活上救济、在学习上帮助、在行动上监护。

  全省共有3.7万名有严重不良行为和“两放”青少年,是“五老”用爱心挽回良知、走向正路。其中有些人成为科技致富能手或带头人,有些人被选为先进或模范,还有的入党入团、当了基层干部,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起到了“挽救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影响几代人”的积极作用。

  对已构成轻微犯罪尚未判处的失足青少年或劳改、劳教青少年,他们也不嫌弃、不抛弃。他们把“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延伸到劳改、劳教单位。老同志用自己的无疆爱心,启迪了失足青少年的良知,帮助他们走上人生正道,引领他们重塑人生。

  为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2009年,省关工委会同省教育厅关工委,组织高校“五老”开展了“为大学生做一件好事”活动。活动中“五老”发挥他们的优势,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着学生,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问题;认真做好特邀组织员工作,为培养大学生入党做过细工作;协作专职辅导员做好校风校纪监督管理,维护校园的稳定;积极参与教学督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安心助学活动,为特困大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努力为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参与社团活动指导,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致力于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牵线搭桥,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20年来,当年的青少年,在老人的关爱下,已长大成人;现今的青少年,正在老人的关心下,健康成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