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遗体捐献难过传统“关” 大庆市仅成功捐献遗体两例
2011-06-08 09:28:54 来源:大庆日报网络版  作者:夏慧荣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8日讯 5月3日,张德福成为大庆遗体捐献第一人;十天之后,24岁的王春红成为大庆市遗体捐献的第二人。在《黑龙江省遗体和眼角膜捐献条例》实施一年零两个月之时,大庆市仅成功捐献遗体两例,登记捐献8例。在被感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拦住了人们捐献遗体的脚步?

  严峻的现实:遗体资源严重匮乏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全省每年大约需要遗体1500例,由于遗体资源匮乏,大部分学校无法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多以模型、图片和动物来代替人体解剖,直接影响了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我市遗体捐献的接收院校,5月2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音。他告诉记者,学院每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五六十例遗体,可从去年三月至今他们只接收了6例捐献的遗体。

  难越的鸿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你愿意捐献遗体吗?”日前,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表示愿意捐献的市民很少。东北石油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中华认为,大家有这种想法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结果,这种意识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采访中,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雅坤也表示,由于广大市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还不够,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我市的遗体捐献工作还在起步阶段。

  长期的任务:宣传引导移风易俗遗体捐献如何迈过传统观念关?

  杨中华认为宣传引导很重要,新闻媒体应该大力宣传遗体捐献者的事迹。

  “给遗体捐献者以足够的尊重,才能让亲人得到慰藉,给他人以启迪。”高音说。王雅坤告诉记者,为了弘扬遗体捐献者的奉献精神,我市在筹建遗体捐献纪念碑,把捐献者的名字刻在上面,让他们英名永存,也让亲人们有个祭奠的地方。

  相关链接:有意捐献遗体的市民可以到市、县(区)红十字会办理登记手续。捐献人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和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簿),由近亲属(指捐献人的配偶、成年子女、父母)陪同,捐献人和其亲属同意后签字,并由捐献人指定一名亲属作为其遗体捐献的执行人。

  捐献人死亡后,遗体捐献执行人应当及时通知原登记机构,并持捐献人的死亡证明、遗体捐献卡等资料,与原登记机构签订捐献遗体交接协议书,原登记机构向遗体捐献执行人颁发遗体捐献纪念证书。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