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关于绥化市加快发展乡镇村经济的思考
2011-06-08 10:28:11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作者:刘兴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关于我市加快发展乡镇村经济的思考

   乡镇村经济是一种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绥化市委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加快发展乡镇村经济的战略部署,对于我市全力强力推进大发展大跨越,加速实现中部崛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乡镇村经济,是构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框架的战略之举

  一个地方发展模式选择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历史特征。我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发展优势在农业,发展潜力在乡镇,发展瓶颈在农村。可以说,乡镇村经济板块是构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框架的重要经济元素,对于实现绥化在龙江的“中部崛起”,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一)推进乡镇村经济是实现在龙江“中部崛起”的加速引擎。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商贸大市、生态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实现在龙江的“中部崛起”。在我市强力全力抓产业抓项目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十二五”目标的进程中,乡镇村经济发展凭借后发优势,一个乡镇的突破,带动了全市大的跨越,发展起来的集约效应和倍增效应日趋显现。仅今年1~5月,全市各乡镇村新建、改建、扩建、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2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总投资102亿元,已到位资金近30亿元。乡镇村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推进乡镇村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全市总人口586万,其中农业人口431.8万,城市化率仅为26.3%。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快乡镇村经济建设,发展项目园区,壮大工业企业项目集群,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使传统农民成为产业工作城镇居民,以此牵动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发展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推进乡镇村经济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福祉民生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家省市县深入实施惠农政策,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落后面貌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差距很大。面对进一步惠民生促和谐发展任务,绝大多数乡镇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之心,而无财政支撑之力,只能是“等米下灶”,上级拨多少钱办多少事。“实业兴邦”,“无工不富”,解决农民民生的根本,在于乡镇村引资上项、发展乡镇村经济,增加乡镇村自身财政实力。

  (四)推进乡镇村经济是巩固基层政权的坚强保障。 “乡镇强,则郡县治;郡县治,则天下安”。巩固乡镇村这个最基层的行政单元政权,抓好乡镇村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目前看,乡村两级收支矛盾突出,绝大多数乡镇靠补贴过日子,有的已是“空壳乡镇”、“倒挂乡镇”,严重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乡镇缺钱向村里借款,村干部敢怒不敢言,群众意见大;有的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农民各项补贴资金,造成乡镇干部违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些乡村组织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公信力和执行力,干群关系疏远,组织软弱涣散,无法承担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严重影响了基础政权的巩固。

  二、推进乡镇村经济,必须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乡镇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一定的差异性,又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我市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发展乡镇村经济应坚持以区域龙头企业为牵引、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中心集镇和园区为平台,实施项目化带动、产业化延伸、集群化推进、区域化建设,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带、企业群、中心镇,形成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效,科学发展。要坚持发展、管理、服务统筹协调,多轮驱动,多元发展,找准富民、富村、富乡的结合点,努力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财增税、村增积累相统一;要坚持分层次发展、分类推进,根据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状况,确定不同的发展途径,选择重点中心乡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引带扩散,梯次推进;要突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先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效率问题,逐步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档升级;要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促进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共同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域统筹,突出优势特色,大力发展一乡一品,几乡一业,突破乡域县域界限,按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四型”经济:

  (一)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项目经济

  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是财税的来源、就业的基础、民生的保障。作为乡村一级,必须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乡镇村经济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全员搞招商,全力抓项目。一是发挥优势上项目。要用资源换资本、换市场、换技术,谋划一批资源深度开发、产业链条延伸项目。二是围绕产业跟项目。以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粮食加工、光伏及新材料、石化、医药、纺织、机电、生物、林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围绕这十大产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好吃配扩散、拾遗补缺项目,积极为产业搞配套、搞服务。三是盯住政策跑项目。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把握好支持鼓励的方向。突出适合乡镇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北药开发、清洁能源、生物农业、林下资源等深加工项目,找准与产业布局、资金投向的结合点,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四是突出领导抓项目。抓招商跑项目关键在主要领导。借鉴安达乡镇的经验,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分工,党委书记主要抓招商跑项目,乡镇长负责日常工作,拿出足够的人力物力放到项目上。

  (二)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异地经济

  园区是承接产业项目的平台,是招商引资的载体,在吸引资金、项目、企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好园区。重点以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集镇,特别是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以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乡镇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区域的乡镇为主体,着力打造乡镇经济集聚区。要按照区域合理布局,距离较近的集聚区要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二是多元投入,合力建设好园区。各县(市)区都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帮助启动,集聚区所形成的土地出让金要用于集聚区的建设。按照谁受益谁建设的原则,以中心集镇为主,集聚区辐射区域内乡镇联合出资,共同建设。也可以采取BOT的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打包整体开发建设。三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园区。把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周边乡镇、村级引进形成的项目都要集中向集聚区摆放,实行收益共享、税收分成。切实把集聚区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异地经济的平台。

  (三)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集群经济

  集群经济是众多相关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高度集中,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体竞争力。乡镇村经济投资规模较小、企业实力较弱,进入门槛较低,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企业抱团取暖,抵御市场风险,有利于企业间分工合作,形成集合优势。一是立足资源特色,壮大“小规模、大群体”。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乡镇村经济在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开发上相对处于劣势,但通过企业的集聚,就会产生规模化的效应。要按照一乡一品,几乡一业的模式,来统筹谋划,注意产业的关联度,注重企业间分工合作,壮大“小规模、大群体”的总量和规模,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围绕产业龙头,做好吃配扩散文章。树立区域经济的概念,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延伸配套,主动攀高结贵,甘于做配角,自觉做绿叶。乡镇村经济在围绕本地产业龙头的同时,要眼睛向外,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圈,主动挖掘争取一些大企业配套的用量较大、技术要求低、附加值低、劳动力使用多的项目,扬长避短,借力发展。三是强化合作组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农民自发创造形成的,具有方向性和生命力。要加大扶持合作组织力度,促其逐步向以资本、企业、市场、技术为纽带的合作社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

  (四)不断挖掘增长潜能,大力发展新兴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机遇,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乡镇村经济要与时俱进,积极跟进,挖掘开发新的增长点。一是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农用物资专业市场建设,有条件的要建设区域性集散地。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机构等,支持鼓励邮储银行、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等中小银行在乡村开设区域服务网点。要加快信息、法律等方面服务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要完善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商贸、餐饮、娱乐等提档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近年来,近郊游、民俗游、农业观光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全市目前已经粗具规模的景区32处,近80%都在乡村。各地要积极谋划,大力发展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农家乐、采摘园等,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乡镇综合开发。小城镇是经济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经济。要开发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使之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和农业生产资料中心。

  三、坚持多元支撑,不断加大乡镇村经济推进力度

  对于我们绥化来讲,乡镇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是弱势经济,先天不足,基础薄弱。必须强力扶持、多元支撑,为乡镇村经济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支撑。一是进一步强化领导。进一步健全领导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强力推进。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布局,把乡镇村经济紧紧抓在手上,像抓城市经济一样,专题研究乡镇村经济,在精力上投放、财力上投资、人力上投入,全力支持发展,全力破解难题,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经济。二是落实落靠责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乡镇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将每项工作细化到单位、量化到人员,做到任务有人领,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三是搞好协调配合。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抓的工作抓好,把该服务的项目落实好。

  (二)强化政策支撑。一是推行乡镇财政“双轨制”,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还财权于乡镇,将上划到县级的乡级财政人财物划回乡镇管理;实行分级结算,突破属地征税限制,对乡镇引进的项目落户到本县域内任何地方,其实现的税收按收入级次除上缴国家和省外都划归乡镇财政收入。二是实行扩权强镇,下放人事权、行政审批权、行政管理权、行政执法权及其它权限。三是加强对乡镇村建设,县(市)区在乡镇收取的规费,包括土地收益,除上解国家和省外,全部留给乡镇搞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优先用于小城镇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向镇中村改造延伸,大力推进镇中村房屋的集中改造。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市中小企业助保金担保贷款要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乡镇村企业发展。农村信用社对自有资金达到50%以上的创业项目,要根据相关规定按等额资金匹配给予信贷支持;对政府扶持的担保公司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进行担保;全面开办林权抵押担保贷款业务,符合抵押条件的,均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抵押担保。

  (三)强化激励支撑。万事靠人,万事靠干部。要制定《加快乡镇村经济发展奖惩办法》,建立重奖重用激励约束机制。大张旗鼓地支持想事干事的,重用创业成事的,奖励突出贡献的,鞭策无为守业的。通过激励约束,切实把干部的注意力转移到谋求发展上,把干部的能力反映在工作实绩上,把干部的优劣体现到组织评价中。年末,将对乡镇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对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向组织积极推荐,予以提拔重用。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