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两起家庭暴力样本调查:孩子虽然小也有人权
2011-06-09 10:51:46 来源:生活报  作者:夏德辉 王萌 记者 李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小鑫父亲耿某—— “孩子是我压力释放的牺牲品”

  生活报6月9日讯 6月8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看守所。距离小鑫死亡已经十余天,耿某对小鑫的死尚不知情。

  现在的耿某,只要一提起打儿子的事情,就会这样说:“我亲生的,我也不忍心啊!”可把孩子打得这么惨的理由竟是孩子不听话,这个答案让所有听闻的人难以接受。在看守所,耿某更是被其他在押嫌疑人所不齿,“这哪是父亲,纯粹是畜生,虎毒还不食子呢!”

  1家里曾经的辉煌与败落

  耿某年轻的记忆里,经历了家庭的辉煌与败落,迫于生计,17岁就外出到哈市打工。

  “我们家当初条件非常不错。”耿某说。

  耿某所在的村子是绥化市兰西县后蔡家屯。按照耿某的说法,在他出生时,爷爷是做买卖的,家里当时的条件非常好,不要说在整个村子,就是全乡也非常有名。一个明显的事例是:在他大一点的时候,爷爷告诉他,到哪儿别人问不要说自己姓耿,要随姥姥家姓,怕遭到别人绑架。耿某在十几岁的时候曾替爷爷跑腿儿,给办事的人送过两万元的礼。

  耿某和弟弟二人的童年以及大部分的少年时光是在无忧无虑的幸福中度过的,但这种好日子很快随着耿某父母的生病彻底改变了。耿某的父亲从21岁起就有病,每年花费几万元。耿某23岁时,45岁的父亲去世。“父亲躺在棺材里,爷爷对我说,如果治病的钱用100元摞起来,比你爸都高。”

  父亲没去世前,家道已经呈败落之相,耿某再也无心念书,17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哈尔滨打工。在省会城市,耿某混同于其他千万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样,很多东西都荡然无存,包括以前他脑海中残存的一些辉煌记忆。

  耿某当时的念头只有一个:“挣钱,维持家用,给母亲看病。”

  2 “我对出人头地欲望特别强烈”


  耿某的入门师傅是亲姑父,耿某至今非常感谢他。姑父是木工,很早到哈市打工。耿某做了两年学徒,之后投到一个做装修的工长门下。

  耿某形容那时的生活条件简直太糟糕了,“给哪家干装修,就住在哪里,睡地下,随便找块木板,春夏秋冬都这样,吃的是大锅饭。庆幸自己年轻火力旺,冰凉的地面没给我带来什么后遗症。”

  虽然条件艰苦,但耿某的内心却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无比的向往。“我到哈尔滨,就想打出一片天地。俗话说,好汉不挣有数的钱,他能当工长,我也能。不当人下人。”

  耿某今年31岁,属鸡。他说曾经看过算命的书,属鸡的人“对出人头地有着特别强烈的欲望”,他自然不例外。一个算命的说他到32岁事业能一步步迈上成功的台阶。

  “我现在也当上工长了,下一步该开个装饰公司,之前都运作完了,两个人合股,对方出钱,我出技术和人工,公司的名字都起好了,如果不出事,公司现在都剪彩开张了。”

  3 “太难了,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

  从乡村到城市,耿某很难用幸运或幸福来形容,白天带工人拼命干活赶进度,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坐公交车回家。

  “地下室、平房、楼房我都住过。”耿某说:“我对都市里外乡人这个称呼并不在乎,我不像别的农民工有一种哈尔滨不属于我的想法。我的想法是,我就要在城市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但愿望和现实往往不成正比,租住着普通楼房,装修着高档楼房,这是耿某每天面对的生活轨迹,他期待自己有一天能买上高档楼房。可目前城市的生存艰难、现实的困境、未来的不确定性,却是他生活的全部。

  事发前一段时间,耿某还说,房子真买不起了,建筑面积都一万元一平米了。

  在与耿某的谈话中,耿某反复强调压力。“压力来自于哪方面呢?”记者问。耿某说,公司的、社会的、同行的、家庭的,几种压力每天都在折磨他,“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琢磨今天要干啥。一直到晚上结束,第二天再重新开始。”

  “我一个农村孩子来到省会城市打拼,太难了,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没有人脉,没有资金,想要出人头地,得要付出超出别人多少倍的艰辛,有时候想起来死的心都有。”

  4 “打儿子是为了让他强大”

  谈话中,耿某说及前妻的不多,包括离婚的原因,他也以“隐私”为由不愿提及。


  对于儿子的死亡,耿某并不知情。打孩子的理由他反复说了很多遍,“我是他亲生父亲,我也不忍心啊!”

  耿某并不否认打孩子的举动,他说从小父母也打过他们兄弟俩,但父母都是相对有文化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性、上纲上线式的教育,他可能遗传了一些因素。

  “我就是想让他听话,好好学习,别做一个撒谎的孩子。”耿某说,算命的曾说他的性格,对别人要求比较严,他对孩子也是如此,但出于更多的目的是——恨铁不成钢。

  耿某说,他的亲身经历说明,强大才能在社会生存,“现在的社会多残酷啊,如果自己不强大,就会成为人下人。”他教育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耿某看来,父辈那一代曾经的辉煌已是过眼烟云,到他这一代如果不崛起就完了,而他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我吃苦受累打出一片天,就是让他去守。如果不坚强,肯定守不住。”

  耿某说,他一个农村孩子,目睹了家道败落和别人的冷眼,巨大的反差让他立誓——风风光光回到老家,他完不成的,要让儿子来完成。

  5 “孩子是我压力释放的牺牲品”

  “我也不想打孩子。”采访中,耿某反复强调,“我儿子的智商非常高,已经超出这个年龄段。淘气、撒谎,如果这时候不教育,等到大了,就不好管了。我不想动他一根手指头,就是气的,有时气得心脏都哆嗦。”

  “每当感到身体疲惫或遭受什么挫折内心不舒服而无处发泄时,孩子的不听话就让我特别生气,孩子是我压力释放的牺牲品。”耿某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

  耿某说,不过每次打完孩子之后,他都特别后悔,抱着孩子痛哭,“孩子,爸爸也不忍心打你呀,可你太让爸爸失望了。”

  “别看我打孩子,但我对孩子的吃穿用上特别好。”耿某说,他给小鑫买的衣服和鞋子都很贵,包括吃的,就是让他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我曾经许诺让儿子上最好的小学,住上高层,包括他考不上大学,我都设计好了,花钱给他办一个好工作。”

  事发前几天,耿某领小鑫在街上溜达,看到跑的小轿车,小鑫很羡慕,说幼儿园有的小朋友家长开车来接,让父亲也买一辆。耿某的答复是:“买,以后爸爸肯定买。”几天后,小鑫住进了医院……

  小轩父亲—— “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强”

  6月1日,生活报刊发了《8岁小轩伤痕累累逃进哈站》的报道,反响强烈。那么,小轩现在的情况怎样?他父亲打他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8日,记者连线小轩父亲,听他吐露教育孩子的心声。


  1“打孩子是为孩子好”

 

  “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小轩的父亲认真地说,“我常常跟孩子说,我不能让你也像我一样十五六岁就出去打工,你现在的付出都是为了将来的幸福,我打你是为了你好。”从言谈中,记者可以感觉到小轩父亲非常关心孩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有出息。

  “我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吃的穿的,小轩没有受过一点委屈。别的孩子向家长要钱买吃的,小轩从来不需要,因为我提前就给他准备齐了。他学习用的东西是必须买的,即使家里吃不上、穿不上,但是孩子上学的钱绝对不能不花。”小轩父亲说,他这辈子租房住,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住上高楼大厦。家长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孩子在学习上也应该努力。

  2月收入2000多租房就要700

  小轩父亲现在在哈市一家私企打工,月收入2000余元,可是租房就要花去700元,再加上供孩子上学,生活压力不小。小轩父亲说,他的老家在亚布力,家里兄弟3人,他是最小的。他性格倔强,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之后就再没向家里要过钱。他现在的愿望是,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还能给老家邮点钱回去,向父母尽点孝心。

  小轩父亲说,刚到哈尔滨的时候,收入还没有现在这么高,那时经常是身无分文。他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春节,他和几个工友没钱回家,是吃面条拌盐面过的年。“再难我也没向别人借过钱,再苦我也是一个人挺过来的。”

  小轩父亲表示,现在家里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还是会有捉襟见肘的时候,但他从不让孩子承担生活的压力。“我不会让孩子承担生活压力,挣钱养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既然来到了城市,那么,我的孩子就应该像别的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家庭的呵护。我不是大款,不可能给孩子提供特别豪华的物质条件,但是我能给他最起码的物质保障。”

  3不能容忍孩子学习不认真

  谈到小轩因为挨打离家出走这件事,小轩父亲说:“我不是因为其他的事情牵怒小轩,是他学习太不认真。”

  据悉,一张小纸条是小轩挨打的导火索。小轩平时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每天都留家庭作业,回到家后,父亲还要给他再额外布置一些作业。当天晚上,小轩父亲考小轩英语,小轩为了应付考试,就做了一张小纸条攥在手里,引发了后来的家暴事件。“此前,小轩已经两次作弊,这是第三次,太气人了。我从来没因为别的事情打过孩子,但是在学习上,特别是作弊,我不能容忍!”小轩父亲说。

  小轩父亲告诉记者,他打完孩子后也很后悔。经过这件事,父子关系拉近了,小轩也变得特别懂事,前几天主动要求考试,但他给孩子放了假。

  “我小时候,父母也打我,可是很少是因为学习。我打小轩,同时也给他讲道理,并且大多是因为学习的事情才打他。我给小轩的压力可能是大了一些,但这是很必要的,以前,我是在农村生活,现在,孩子是在城市生活,城市的压力多大啊,希望小轩长大后能理解我的苦心。”小轩父亲说。

  4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发生家暴

  “为应付家长考试而作弊,这样的事很少见,由此可以看出小轩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也非常严格。”对于小轩遭遇家暴一事,哈尔滨洁净小学三年二班的张壮老师说,外来务工者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会因生活的压力出现偏差,并且经常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另一种是对孩子的期许甚高,把家庭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补偿自己今生的不如意。而这些家长大多本身素质不高,并且始终遵循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教育孩子,导致出现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家暴事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