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集同高速公路:科技创新织补旧路
2011-06-09 15:26: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林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9日讯(记者 杨林川)“修路人都知道,旧路的升级改造,比修一条新路付出的成本、时间和精力要大得多。”此时,我们顶着夏日的炎炎烈日,站在集同高速公路K38公里处的施工现场,该项目的副指挥邢宏涛指着旧路帮宽的作业面对记者说。面对记者的不解,邢宏涛说:“旧路帮宽存在着新旧路不均匀沉降问题,容易引起路基出现纵裂,造成路面早期损坏,从而严重影响公路使用寿命。这是公路建设领域至今没有解决的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可以说,从集同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开工的那天起,建设者们就与这个世界难题遭遇了。

  集同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有49.7%的路段共83.3公里需要进行旧路改造,因为设计时速由过去的80公里改为120公里,速度变了,向心力大小变了,公路的线形也要改变,因此,就要根据公路的曲线半径,对旧路进行不同宽度的加宽。据了解,在我省“三年决战”的项目中,该项目旧路帮宽的里程是最长的,其中还有67.95公里的路段单侧帮宽宽度不足1.25m,压路机根本不能正常作业,完全要靠人工来“织补”。

  如何能够将旧路和新路“织补”得天衣无缝呢?“控制减少新旧路土方不均匀沉降”、“控制延缓或阻止旧路裂缝对路面的反射不利影响”。这两个质量目标写进了指挥部的备忘录,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选择了在施工的技术和工艺上进行创新。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指挥部加强了路基环节管控,采取多项创新性措施保证旧路帮宽质量:选取沉降量小、透水性好的填料进行路基填筑;加强帮宽路基碾压,每作业面配置足够的压实设备,采用双班操作手进行不间断碾压,同时,要求土方运输车辆必须在帮宽路基上行驶运料,实行重载碾压;在新旧路结合部加铺土工格栅,保证路基整体性;引进特殊设备,采用兰派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压实,采用强夯式压实机械夯实小幅帮宽路基压实盲区,以保证压实度,尽可能加速完成新路基土方的沉降,减少新旧路沉降差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围绕旧路中轴线“找拱”,是旧路改造的核心难点。旧路路面为双向排水,扩建成高速公路后路面为单向排水,所以要对旧路路面进行找拱,将路面一侧旋转起来,将双面坡改为一面坡。而找拱层因中心线摆动致使的厚度始终变化,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为此,指挥部请来省内外专家,召开论证会,审议通过了旧路路面加铺优化方案,在摊铺水稳结构进行旧路找拱找平前,在新旧路面拼接缝处增设2米宽钢筋网;在新旧路面拼接缝处增设耙钉、整幅加铺应力吸收层、加铺聚酯布,以及采用抗反射裂缝能力更强的沥青碎石,作为找拱结构的综合处治方案。

  当行至集同高速公路项目K26公里处时,又一处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远远看去新路和旧路仿佛是用大小不一的“钉书钉”紧紧地被钉到了一起。同行的邢指挥告诉我们,这就是集同高速公路创新使用的“耙钉”技术。记者看到,施工人员手持直径14公分的钻头,在旧路路面与后加宽的路面的接缝处两侧打孔,钻孔深度要在10到12厘米之间;然后使用空气压缩机进行清孔,保证孔内清洁;再将孔内注满植筋胶;然后将耙钉慢慢植入孔内,确保整个钯钉紧靠混凝土表面,不允许出现钢筋翘曲和悬空现象;最后用环氧树脂胶将耙钉密封。记者发现,整个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而且每个细节都需要施工人员精益求精。

  此时下午2点多钟的艳阳直射施工现场,空气中弥漫着沥青和灰尘的味道,施工人员和指挥部的管理人员都穿着落满尘土的厚厚的工作服,黎黑的脸上挂着油油的汗珠,他们不时地用粗糙的手掌不经意地一抹。邢指挥边俯下身检查钉孔深度和清洁度,边对记者说:“旧路帮宽的难题,至今我们也不能彻底解决,我们能做的只是多用点心,多动点脑,多想点办法,让不均匀沉淀晚点出现,推迟路基纵裂,让公路的使用寿命长点,再长点……”他的语气就象唠家常一样平淡,但在他的眼中,我们读到了一名筑路人的沉甸甸的责任——那是比金子还珍贵的品格。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