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2日讯 黄于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基础医学院2008级精神医学本科专业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三年的大学生活,他时刻牢记“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牢记“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的医学生誓词,勤勤恳恳学习,实实做人,与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让社会对大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优秀学生干部、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标兵”、 “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2010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荣誉的光环下,黄于博仍然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和当顶,对他说来说,荣誉只是一个过去时,未来的路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舍身只为救人,荣誉面前从不自满
2010年10月6日下午4点左右,山东省菏泽市。
利用十一长假探望同学的黄于博和他的好友刚逛完街,骑着电动车回往同学家。经过环城河附近时,听人说有个孩子落水,黄于博连衣服都没顾上脱就“扑通”一声跳入河中救人。
当时正是初秋时节,3米多深的河水已经开始变得冰冷,河面上漂浮着即将衰败的水草。潜水打捞、竹竿探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黄于博体力也一点一点地消耗着,几乎筋疲力尽。4分钟的时间仿佛如4年那么长,所有人的心都紧绷着。几翻努力,黄于博终于发现了落水者。他用双脚夹住落水者,费力地游向岸边。由于环城河的堤坝是用石头砌成的,非常湿滑且异常陡峭。黄于博几次试图靠近岸边,都因堤坝陡峭无法用力被水冲了回来。这时的他已经体力不支,自己也随时有生命危险,可黄于博还是死死夹着落水者。幸好民警及时赶到,将黄于博和落水者一起拽上岸。
急救人员开始对落水少年进行急抢救,人们屏气凝神,等待着,期待着……黄于博也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一个年轻的生命已悄然逝去。
“如果我再早一点到,如果我游泳技术再好点,如果搜救时再快一点,如果……”见到落水少年的亲人后,黄于博痛心地对他们说。
“孩子,谢谢你。俺家孩儿命薄,这怪不得你。要是您再出点什么意外,那我们就要悔恨一辈子了!”遇难者的三位亲人齐齐地跪倒在黄于博面前。这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让他脑中一片空白,说不清那一刻是感动还是难过。黄于博眼泛泪光,急忙扶起落水者的亲人。
在做询问笔录时,民警问黄于博:舍己救人,精神难能可贵。但你也付出了努力,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是否需要遇难者家属向你提供些经济补偿呢?听到这话,黄于博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说:“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只是想挽救他的生命。”
国际医学会(WMA)制定的《日内瓦宣言》中提出:“一定要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一定要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对于人的生命,自其孕育之始,就应保持最高度的尊重。”
黄于博同学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典型,是哈医大学生的优秀代表。黄于博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真正起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理想,感悟到医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感动于敬畏生命的奉献精神和忘我情怀!黄于博同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少年既有壮志,从小乐于帮助他人
许多人认为黄于博成为英雄,只是一个偶然。但是他之前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必然。
高中的时候,就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三备考最紧张的时候,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黄于博看见一位老奶奶从一辆装了半车白菜的三轮车上摔下来,他赶紧过去帮忙。“我的脚受伤了,好像走不了路了。”黄于博二话没说就把老奶奶背上了三轮车,费力地朝最近的医院骑去。到了医院,他还为老奶奶付了门诊费。经医生检查,确定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扭伤,黄于博才放下心来。
当黄于博准备送老奶奶回家时,老奶奶感动地说:“孩子,谢谢你,我现在不能回去,白菜还没有卖完,没有钱给老伴治病啊。”
听着老奶奶的话,黄于博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心酸。他和老奶奶来到了集市,帮着她卖起了白菜。
这一天黄于博睡得很晚。做的是同往常一样的功课,但收获的却很多很多。
真诚帮助同学,金钱面前无所为动
在学习上,黄于博少了一些现在学生的急功近利,多了一些踏实认真;在和同学们相处中,他又比别人多一份热心和真诚。
2008年,黄于博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后,一直担任寝室长工作。虽说这是学生当中最小的“官儿”,但他尽职尽责,把同寝的哥几个团结得就像一家人一样,谁有个大事小情他都热情相助,班级、学校的活动他都带头参加。
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还能细心体贴地顾及到他人的感受。
有一名同学家庭十分贫困。每次当黄于博看到他自己一个人在食堂只吃最便宜的菜时,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他就经常邀请这位同学和自己一起吃饭,还尽量多打些好菜。
为了不伤及同学的自尊心,黄于博偷偷地给同学的饭卡里充了几百块钱,还把自己的新衣服上的标签摘下来,送给他穿,骗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穿着大小不合适的。
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黄于博总是第一个响应。虽然自己家里也不是十分富裕,但一想到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黄于博从不吝惜,每次都伸出援手。
每学期助学金评定,黄于博的申请表都是空的。不是他没有资格申请,因为他想把机会留给那些更需要的同学。他还多次把自己得到的其它补助交给班级做班费。
黄于博说:“能帮助别人,就尽量多帮一些,这样我自己也会感到很踏实”。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这种从心底里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正是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
修身不为一己,处处闪现人文光辉
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个人的修养、家庭影响、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熏染,都决定了其发展方向。
黄于博从小就很独立,父亲身上所特有的军人的那种刚毅、正直、勇敢的品格,从小就渗透到他的骨子里。
黄于博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做人要做踏实的人、可靠的人、正直的人。”这句话黄于博一直牢记至今。
如果说黄于博崇拜他的父亲,倒不如说他崇拜军人。军人简单的生活,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些都是他所向往的。高中毕业时他曾想当兵,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愿望。不过黄于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学毕业之后,也许他还会继续他追逐自己梦想。
大学是黄于博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在哈医大大庆校区的两年大学生活,让他的思想得到一次次升华。学校对大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让他学会了如何尊重生命,也让他对友爱、真诚、人生价值都有了新的理解。
多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注重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中的主导地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弘扬医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扬道德先锋作用。黄于博同学见义勇为壮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大学生充满理想、大有可为、值得信赖的“承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材”的具体体现;是以黄于博为代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校优秀大学生沐浴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阳光,追求进步、乐于奉献、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有力展示;更是学校党组织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大力实施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显著成果!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黄于博舍己救人的行为就容易为人所理解了。
当有人说社会越来越冷漠的时候,当有人迷失爱的方向的时候,当人们一次次遭遇诚信危机的时候,黄于博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为所有的疑惑画上了一个句号。
黄于博只是一个人,在他身后却站立着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7000多名师生,站立着全国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当某些媒体一次又一次地评价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时,我们在黄于博身上看到的却是一份担当与责任。
也许他们身上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当他们以德之名,托起生命的天空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举起祖国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