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讯 短短50天,修复千条路,这在哈尔滨历史上从未有过。
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环境“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今年全市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道路维修工程,维修触角延伸到边石、步道板及相关设施,首次实行道路维修质量保证金制度。截至6月10日,经过全体施工人员50天的昼夜奋战,1110条段、110.83万平方米街路维修任务全面完成。
全方位、全覆盖,千条路修到百姓脚下
作为冬夏温差悬殊的北方城市,一到换季,道路翻浆破损让市民在出行中承受了道路坑洼不平带来的颠簸和不便,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秩序和整体形象。面对全市人民期盼良好出行环境的愿望,市政府果断决定,调整思路,加大投入,对全市翻浆破损道路进行全面维修。市建委、交管局等市直部门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城市管理部门全力组织,一场惠及民生的道路维修大会战,在全市的大街小巷迅速展开。全市城管系统400余位干部立即行动,迅速开展全方位调查,经过3天3夜的连续工作,逐条街路、逐个点位拍摄分析研究,绘出1.2万份维修任务清样,涉及1110条段、110.83万平方米破损街路。这么多破损道路,怎样修?面对压力和挑战,全市道路管护部门的干部职工发扬“做主人、敢担当”的精神,横下一条心:只要百姓需要,就一定要修,而且要修好。从以往注重维修车行道、忽视了人行道的做法,转变为车行道、人行道及相关设施同步维修。
4月20日,万名道路维修工人开始了昼夜兼程的道路维修大会战。为了保工期、抢进度,白天车多行人多,工人们就调边石、修设施;夜间车少行人少,工人们就挑灯夜战,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修复路面。为了增加维修力量,首次引入社会施工企业进入城市道路维修市场,用竞争机制促进维修速度、质量;同时,采取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维修速度。
今年道路维修,让百姓感受到的最大变化,不仅是城市的快速路、主干路在修,而且背街背巷全部在修,首次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全口径、全概念”维修,将坦途送到百姓的脚下,用顺畅托起了城市的新变化!
保质量、保交通,把形象树在百姓心上
道路维修,必须保证质量。为此,在今年的道路维修过程中,道路管护部门编制印发了《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作业标准图则》、《哈尔滨市2011年城市道路桥梁养护维修工程质量检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并下放到相关单位和作业人员手中,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明确施工作业标准。特别是对边石、步道板等过去没有维修标准的项目,明确提出必须采用挂线掉直的施工工艺,确保边石平顺、道板平整。同时推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并采取各管护单位按时检查、驻区指导组随时抽查、市质检站定期监督的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为了使每一处道路维修都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进行,还根据不同的责任单位,对道路维修分别采用黄色、灰色、绿色进行围挡区分,谁的质量不过关、谁切割清坑后不及时修缮妨碍百姓出行,均一目了然。
为保证工程期间交通顺畅,道路维修组织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踏查,对施工方案进行周密安排,采取“半幅施工、交叉作业、快速修复”的办法,全力保证交通,全力保障百姓出行,使道路维修工程在未影响交通的情况下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