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哈尔滨市八成以上家长未对孩子进行分性别性教育
2011-06-19 11:06:44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作者:陈英云 赵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讯 女孩子个性越来越豪放中性,男孩子越来越阴柔胆小———在性别角色概念形成的小学阶段,这种性别角色失重的现象让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担心。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对哈尔滨市1312个家庭发放了有关家庭性教育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家长未对孩子进行分性别性教育,使孩子无从了解这方面的问题。针对调查结果,有专家指出,之所以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性知识少,除了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守旧之外,还与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有效的学习,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有关。专家建议,就目前小学生的性别个性日益模糊的现状,家庭、学校应提倡“男孩习武女孩画眉”。

  性别个性日益模糊

  相关专家表示,应该让男孩和女孩相互学习到不同性别的优点,学会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除此之外,家长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调查显示,八成孩子由妈妈承担教育责任,家长在引导孩子成长方向上,更注重于培养成绩好的孩子,关注孩子学业成绩上的进步,很少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分性别教育的意识模糊。

  在学校看来,在孩子性别引导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需要健全。在媒介传播中,关于花美男、中性女的传播,让本处于性别意识朦胧期的小学生,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认识更为模糊,有的女孩子甚至刻意模仿野蛮女生,在校园人际交往中表现得非常强势、凶悍。受到一定压制的男孩子则显现出缺乏主见、女性化的倾向。纵观全国,孩子的性别意识模糊其实是所有学校和老师面临的教育问题。学校作为性别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目前《思想品德》、《生理卫生》等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儿童性教育难倒家长

  在不少国人眼里,“性”是一个神秘甚至肮脏、丑陋的字眼,对孩子“性教育”的开展,更是家庭教育中一根难啃的硬骨头。

  案例一:妈妈,你为什么没有小鸡鸡?

  哈尔滨市某小学一年级的男生乐乐,如今还喜欢腻着妈妈一起洗澡。“你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每次面对乐乐的问题,妈妈刘女士都哭笑不得,却不知该如何解释。“孩子都这么大还没有男女观念,这让我很担忧,去澡堂的时候他总要跟着我一起。”当乐乐坚持要和妈妈同浴的时候,刘女士就变相夸赞乐乐已经是个“男子汉”,不能总和妈妈一起洗澡。

  案例二:要用卫生巾的小男孩

  “现在的孩子模仿能力真的很强,一点都不能疏忽。”马丽是位“80后”妈妈,有个5岁半的男孩,平时喜欢看电视。有次马丽正看电视的时候被孩子神秘地拉到一旁,非要让马丽拿出卫生巾,贴在他的裤子上。“我孩子还说这样会非常舒服,真让人很无语,这一定是他从电视广告上学的。”马丽说,自己只能告诉孩子只有女生才能使用卫生巾,却无法回答他究竟男女有何区别。更让马丽崩溃的是,最近,儿子吃撑时,总喜欢摸着肚子说:“妈妈,我怀孕了,是不是很快就能生宝宝了?”“他说这句话也没什么意识,估计就是看见电视里演的孕妇肚子都很大才这样形容自己吧。”马丽说。

  记者就“你赞成小学开展性教育吗”采访了10位小学生家长。3位家长态度模棱两可,4位家长明确反对,赞同家长3位。 “孩子上学为的是学习知识,如果老师进行性教育,反而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一位反对者的发言颇具代表性。中立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多,长大后,很多问题他们自然就明白了,没必要把性教育放到课堂上讲。支持者吴女士则提出:“现在女孩发育成熟比较早,如果主动告诉她们一些,她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吴女士认为,应该由学校老师向孩子传授相关知识,因为“学校里讲得更科学。”至于学校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时机,吴女士认为,从四五年级开始最好。

  儿童性教育家长急需“补课”

  一直以来,家庭性教育虽然受到许多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但在实际生活中,多数家长不但没能很好地理解家庭性健康教育的内涵,也没意识到这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多数家长还不具备家庭性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原因主要有:一、家长在性健康教育上缺少主动性。二、家长在性健康教育上存在滞后性。三、家长缺乏学习性健康教育知识的自觉性。无论是幼儿、小学生还是初中生的家长,在对家庭性健康教育上都有足够的认识,也深知自身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却对性健康教育知识缺乏有效的学习。四、家长的性健康教育观念守旧。相当一部分家长羞于谈性,感到无从谈起。个别家长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认为“孩子大了,男女间的事自然而然会知道”,不需要教育。一些家长更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教唆犯罪。

  据了解,市儿童医院青春期性生理及性心理疾病门诊自2001年设立以来,接诊了几万名小患者,其中约有1/10的患儿是由于家长性教育知识不足、方式不当患病的。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呼吁:家长急需补上性教育知识这一课。

  性教育重在价值观培养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一边是性观念的开放和自由,另一边却是性知识的匮乏。两种力量交织融合时,正在性萌动期的青少年则成了最大受害者。越来越多的花季少女走进医院做“人流”手术、一些中学生关于性的无知言论……针对这些现象,相关专家认为,性教育关键不是讲授知识,而是注入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不管掌握了多少性健康知识,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可能还会帮倒忙。专家建议,就目前孩子无法得到有效的性教育这个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形成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联动机制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家长自身素质。孩子性别认知和性心理成熟,主要场所在家庭,家长是孩子获取性知识的第一任老师,是性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性教育的成败。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性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性观念和性意识,变滞后性教育为超前性教育。其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规定,为各级学校提供行政支持和协助,并重视对性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再次,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性健康教育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利用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大众传媒,通过开设专栏、座谈等形式,加大宣传,为在家庭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岳同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