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电机三峡地下机组全部实现国产化
2011-06-19 13:28:4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宋亚平 薛婧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讯 日前,在三峡地下电站,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制造的三峡地下电站31号机组移交给三峡集团公司,机组被三峡集团公司定为精品机组。至此,哈电机公司为三峡左岸、右岸、地下电站生产制造的14台机组全部完工。从三峡左岸机组的技术引进,到右岸机组的自主创新,再到三峡地下机组的全部国产化,哈电人成功创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峡模式”,实现了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由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自1997年9月签订三峡左岸机组合同到2011年6月2日三峡地下最后一台机组移交,哈电机公司共生产了14台机组,历时14年,总共5020天,7000哈电人殚精竭虑,拼搏奉献,终于圆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三峡梦。

  走进“三峡”,哈电机人由技术引进开始。1997年,作为阿尔斯通公司的分包商,哈电机公司签订了8台套左岸机组的分包合同,作为国家的战略引进,哈电机公司抓住机遇,引进了全部的700兆瓦机级巨型水轮机技术,派出大量科研人员出国学技术,消化吸收。到2004年,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哈电机公司已开始作为独立承包商与三峡公司签订了右岸的4台机组,并在这4台机组上创新了空冷技术,攻克了水轮机的世界性难题以及绝缘等20几项科研难关,哈电机人实现了自主创新。此时,历史又到了一个新的节点,2007年,哈电机公司在承接三峡地下机组时,全面总结和吸取了三峡右岸电站水轮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的经验,对三峡地下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进行了优化改进和创新,机组实现了全部国产化。

  三峡地下共6台机组,哈电机公司生产制造其中的2台机组。地下机组在正式签订合同之后,第一台座环的固定导叶已提前3个月开始加工。起步早、开局好,设计、工艺以及前期投产材料提前到位,成为哈电机地下机组生产的最突出特点之一。(下转第四版)

  2008年3月9日,三峡总公司召开了有关设备制造厂家交货情况落实会,提出哈电生产的32号机组和31号机组,按原计划提前安装发电。此时,两台机组除32号机转轮外,其他所有部套于2010年5月均已发往三峡工地,32号机转轮已成为能否确保三峡公司发电目标如期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哈电机采取果断措施,对32号机转轮开展攻关竞赛活动。

  然而,祸不单行,32号机转轮在焊接工序即将结束将要进行加工时,2010年8月4日的一场暴雨,使加工该件的滨海大件公司厂房被淹,16米立车瘫痪。灾害面前,哈电机派出了精兵强将全力抢修设备,经过15天日以继夜的紧张拼搏,16米立车终于恢复了生产,为32号机转轮后续生产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对于32号机组,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给予的评价是:该机组的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这标志着三峡工程重大机电设备国产化达到了新的高度,是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和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从分包、制造到“智造”,三峡机组使哈电机公司实现了三级跨越。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