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中考作文:话题选角度 命题审题意 材料抓关键
2011-06-20 09:11:30 来源: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针对哈市中考语文作文“三选一”新变化,萧红中学名师杨虹指导考生

  由于今年哈尔滨的中考语文作文首次由过去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二选一”,变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三选一”,萧红中学初四语文把关教师杨虹在本报19日举办的“名师公益大讲堂”上,就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进行了详细讲解。

  杨虹提醒考生,在考场上要审清题意,切忌跑题。写记叙文应有具体事件的细节描写,要写出真情实感;议论文在段首就要亮出观点,论证严密有力,首尾呼应。在情感方面,立意要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旋律,思想积极向上,说真话、抒真情。

  话题作文:从反面切入易出新角度

  话题作文是一种以某个话题为中心的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定内容的自由式开放性作文。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由头。比如说,“低碳生活”、“世博会”就是目前的热门话题,它可以引发人们无数的见解和议论。其实,话题只是一个引子,考场作文只需要从话题出发,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体裁写作,内容与话题有关即可。

  话题作文审题技巧包括:

  ①给话题添加修饰语。如“选择”这一话题,运用添加修饰语的办法,可变为“面对困难时的选择”、“面对诱惑时的选择”……这样一来,作文思路一下就明朗起来,许多新鲜的故事和题材便会源源而来。

  ②从话题的引申义切入。审题时不能只局限于“话题”关键词的本义,而应从其引申义或比喻义等广义角度切入,思路就会变得开阔起来,文章也容易写出新意。

  ③从话题的反面切入。有时从正面入手觉得思路受阻,不妨反其道而行,也许就会将思路一下打开,拟出一个很有新意的角度,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④从话题的多个角度思考。如苏轼对庐山的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画蛋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命题作文:审清题意将宽题变“窄”

  命题作文一般会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内容呈现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给选材提供空间。中考命题作文绝大多数文题涉及的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大题、宽题大大多于小题、窄题;记叙文题大大多于说明文、议论文题。

  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在审题和选材上对考生进行一定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审清题意,审题时,要全面阅读,包括题目本身、提示语、要求等,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要审清题目的每一个词,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义。例如题目《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就表示文章内容前后要有转折:原来误以为“门”是关着的,后来认识到自己错了。写作时文章主体就要表现“发现错了”的过程。

  在写作中,要抓住审题得到的信息,看清有多少限制条件,如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数量等。例如《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我”是对人物的限制,写作时要按第一人称写,与“我”无关的内容不可以写;“轻轻”是从程度上限制,说“语文”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走过”是从时间上限制,说明“语文”对“我”已产生影响。

  在取材立意上,要“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第一,将宽题变“窄”。第二,将大题变“小”。

  材料作文:关键词句是写作突破口

  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内容自己命题写作,题目的确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

  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材料中重复的句子往往是“文眼”,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例如:“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不应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干粮”与“猎枪”就是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考生立意前要搞清两者的关系。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从这点来讲,“猎枪”比“干粮”重要得多。

  另外,考生还可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材料中“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把贬斥之情溢于言表,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较恰当。

  考生也可以从辨明材料的内在关系入手立意写作。例如《引狼逐鹿》:“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鹿也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

  从材料看,鹿和狼、鹿和周围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保持生态平衡,为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了天敌,生活安逸就会失去抵抗天敌的能力,只有狼介入,鹿才能恢复生机,又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审题很重要,写作不可偏离材料内容。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