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6月21日讯 自2000年以来,我省将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少数民族人均收入,以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十年来,全省21个县(市、区)142个村享受政策扶持,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保民生调结构
抓重点增投入
“十一五”全省少数民族实现全方位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投入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3.37亿元,扶持项目500多个。2010年,18个边境县(市、区)民族乡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4亿元,比2005年增长67.1%;财政收入达到4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92.4%。至2010年末,纳入规划的19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全部达到国家“四通五有三达到”的验收标准,完成了规划目标。
牢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6484万元,完成项目330个。纳入规划的142个村中有138个村实现了出行到乡、县通达路或通畅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保民生,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投入近4000万元,集中改善了赫哲族、鄂伦春族住房条件,有9个村的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住进了环境优美的新村。人口较少民族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0%以上。142个村中有安全饮用水的占96%,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增投入,人均经济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在生产项目上投入资金1630.7万元。到2010年末,全省边境县(市、区)民族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2650万元,比2005年增长5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7元,比2005年增长63.5%,调整后的76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4218万元,比2005年增长71.4%。
抓重点,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乡村种植业优良品种率达到90%以上,绿色、特色作物种植业得到较大发展。调结构,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边境县民族村旅游收入314万元,比2005年增长157.4%;调整后的76个人口较少民族村旅游收入1389万元,比2005年增长60.6%。2010年,人口较少民族村实现劳务收入10515万元,18个边境县(市、区)中138个民族村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5.9亿多美元。
促和谐,少数民族社会事业稳步前进。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8万元,建设项目20个。纳入人口较少民族规划的19个村所辖学校全部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设施,建有卫生院、卫生所、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18个边境县(市、区)有文化馆(站)103个,142个村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在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普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力推进
“十二五”力争少数民族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十二五”末,全省边境少数民族村和人口较少民族村力争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努力把我省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向崭新阶段。
尽快完成“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2011年末,各市(地)民委要出台两个专项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组织项目实施。
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村内道路建设、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民居改造工程等方面。加强人畜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加快民居改造工程。重点要关注新增加的锡伯、柯尔克孜、达斡尔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引导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外地企业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特许权等多种方式,到民族地区投资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高效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山产品移植及加工业的发展,扶持高科技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扶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促进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发展。
继续加强引导劳动力转移。指导边民和人口较少民族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养殖业大户、专业户的发展;鼓励运输、餐饮、服务等专业户的发展。
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力争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有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会持家理财的当家人,有头脑会经营的创业人。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要进一步帮助改善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乡村教育设施条件。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建设文化馆、站,建设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广场及配套设施;大力支持抢救和保护濒危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放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帮助改善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