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6月20日讯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黑河市积极探索垦地合作,利用农垦现代化大农机和农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各类农机合作社的作用,逐步实现了由农户自耕、自种、自收的传统小型机械作业旧模式向农垦代耕、代种、代收的现代大型机械作业新模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加快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创新“三代”模式拓展农业合作空间
黑河市把扩大、提高农垦代耕、代种、代收面积和质量,作为全面提高农村科学种田水平的重要途径,制定了3~5年“三代”推进计划,逐乡、逐村、逐年分解落实任务。计划通过与农垦合资共建、合作共建、协作共建等方式共建合作社156个,作业能力达到1000万亩,到2015年把1000万亩耕地纳入到合作共建农机合作社经营和农场跨区作业范围。目前,合资共建农机合作社12个,合作、协作共建农机合作社30个,共建合作社作业能力250万亩。
针对农垦总局指导价格较高的实际,全市各县(市、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爱辉区对跨区深松、起垄、应用农场栽培模式、土地规模经营等给予补贴,最高每亩补贴达20元,对推进力度大的乡(镇)、村屯分别奖励5万元、两万元。嫩江县对代耕的规模经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的由政府免费提供良种,采用大垄密植栽培的每亩补贴30元,农场模式化整村推进的每亩补贴20元。2010年,全市共给予农民“三代”补贴总额达到2000万元,完成“三代”面积600万亩。2011年,计划完成“三代”面积700万亩,计划给予农民“三代”补贴2500万元以上。
目前,全市已完成“三代”作业面积385万亩,其中,农场跨区作业105万亩,共建合作社采用农场模式作业220万亩,农场承包经营60万亩。
践行“三代”模式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代”工作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三代”模式,农场的现代农业科技派上了用场,农场的先进大型农机有了用武之地,加快了全市农业标准化实施进度,使科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北安市实施了总投资两亿多元的现代农业场县共建整县推进试点项目,10年合资共建的8个合作社已全部完成机械采购,正在进行场库栅建设,提高了地方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孙吴县依托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在沿江、群山、腰屯和孙吴镇4个乡镇分别建立一个5000亩的德美亚玉米高产科技示范带,在7个山区乡镇分别建立千亩以上的水飞蓟示范区,与农场合作建立120亩的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五大连池风景区积极与区域内农场、部队农场联手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实现共同保护、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资源。2010年,垦地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个、面积2.2万亩,辐射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500万亩。2011年,垦地联合建设的25个、2.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全部启动,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550万亩;航化作业计划实施20万亩。
农垦“三代”以及共建农机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目前,全市流转土地520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56.8%,同比增长13%,流转农户8.76万户,占承包农户的44%;规模经营面积90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8%,同比增长21%。
嫩江县双山镇将全镇4.7万亩耕地全部流转给鹤山农场,解放劳动力4010人。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耕地,与农场对接,将其中5200亩转包给农场经营,其余耕地由农场机械代耕。逊克县新鄂乡所提供的耕地全部为成片、面积大、垄长的地块,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提高了作业质量。爱辉区爱辉镇外四道沟村利用龙门农场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18套大马力机械,整村推进农场大垄密栽培模式和农场模式化栽培大豆大垄密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推进“三代”模式引发“四项”可喜变化
在黑河市,“三代”模式呈现出了蓬勃生机,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在“三代”中,农垦把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到地方,树立了现代农业样板,农民在切身感受中转变了思想观念,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促进了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农垦机械化生产和适时精量播种等标准化生产使农民大开眼界。目前,早熟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大机械深松整地、毯式育苗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与地方的大豆生产技术综合组装、消化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种植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共建中采取农场在重要生产季节向乡镇派农业技术人员、联合组建专家讲师团、选派农村农机人员到农场跟车学习等方式,对地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近年来,我市与农场合作举办培训班20多班次,联合培训农机驾驶人员350人,培训科技示范大户100余户,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培训农民2.5万人次。
促进了农村经营机制创新。通过承租、使用权流转、入股等方式,使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科技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收到了“不增土地增产出、不增资源增实力”的效果;强化农村双重经营体制“统”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也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