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首个国家级水稻园区全面启动
2011-06-21 10:22:4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建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唯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牛家工业园区一次签约52个大项目。五常市委书记姚志波说,通过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通过引进大项目加大工业经济发展份额,五常市经济跨越发展张开双翼。

  国家级水稻园区初现端倪农民人均预期年收入1.5万元

  五常素有水稻王国之誉,目前水稻播种面积近200万亩,五常大米同时拥有“国家地理注册证明商标”、“中国原产地保护品种”和“中国名牌”等三项桂冠。

  姚志波说,建立国家水稻园区,是五常农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常大米品牌的坚固基础。五常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行、中介参与、农民受益”运行模式,以稻米产业为主导产业,将“民乐—卫国—龙凤山”三个重点水田乡镇划为核心发展区,建成四条水稻生产带,从而使示范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

  据介绍,示范园区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通过良种繁育基地、土壤培肥暨区域配肥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植保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建设年交易物流500亿斤稻米的水稻交易配送物流中心。

  民乐乡位于示范园区四个水稻产业带上,一直靠传统种植方式耕作的民乐村农民,今年彻底转变了种植方式。记者在这里看到,最先进的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耸立在稻田旁,一栋栋已经完成“史命”的育苗大棚里,村民们正在忙着移栽蔬菜,稻田里的秧苗长势喜人。村民赵开进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成立了“阿里郎水稻专业合作社”,以前各家各户选种的水稻种子品质不一,有的用小棚育苗,有的用火炕棉被催芽,稻苗也强弱不一,经常出现烧牙、烧苗的情况,现在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催芽、育苗,苗齐苗壮。以往插秧一亩地一个人要插一天,还深浅不一,现在机插标准统一,全村水田两三天插秧就结束了,还不伤苗、不伤根,增产10%以上。赵开进说:“现在从春耕到秋收,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里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只剩下100多口人,还有三分之一在合作社打工,照这样发展下去,今年俺村人均收入就得超过一万元。”

  据了解,示范园区建成后,五常市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农业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总收入达到173亿元的同时,农民人均年收入实现15000元。

  借势哈南工业新城,52个大项目落户牛家工业园

  日前,哈南工业新城牛家工业园区项目集中开工,哈尔滨威特实业有限公司、哈尔滨华维电气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入区企业开工建设。与此同时,涉及机械制造、医药研发、食品加工、家具生产等多个领域的52个大项目签约落户园区,投资总额达22.45亿元,昭示着五常市向工业强市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姚志波说,五常是全国产粮大县,但工业经济发展始终滞后,因而财政收入水平增长缓慢。为解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这一长期困扰五常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五常市在位于哈市30公里的牛家镇开辟了牛家工业园区。

  2009年11月,牛家工业园区纳入哈南工业新城总体规划,招商引资迎来新机遇,并重新划定了“医药研发、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现代工业装备加工”4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区。目前,已落户项目39个,2010年园区投产企业户数达到13家,产值突破3亿元,实现税金3000万元,初步形成了医药研发、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现代工业装备加工等产业群体。

  记者在园区内采访,随时可以听见机械的轰鸣声,20家进区企业都在抢时间平整土地、开工建设。刚刚签约落户工业园区的一位老板指着审批大厅里的标语说,“你带项目资金来,剩下事情我们办”,既实在,不拐弯抹角,又让投资者心里感到暖暖的。

  据牛家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园区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力求在提升吸引力上有新的突破。他们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务服务平台,实行全程代理、集中审批、限期办结,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对外政策宣传提供窗口,把园区建成企业之家,创造服务最优的“洼地效应”,为重大项目落地发展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牛家工业园区五年发展规划显示,到“十二五”末期,园区8.4平方公里起步区内基础设施实现“八通一平”,通过深度开发利用北药、矿产、木材、农副产品等优势资源,建成医药、食品、装备和高新技术4个产业集群,新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00个,实现税收2亿元。

责任编辑: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