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奇迹,铸就路桥精神
2011-06-26 09:23:2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朱桐 卢军 薛婧 樊金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晨曦中的松浦大桥。 刘学平  高明摄

  

  黑龙江日报6月26日讯 松浦大桥,2008年5月打下第一根钻孔桩,2010年10月竣工。历时28个月。

  阳明滩大桥, 2009年12月超前打下第一根钻孔桩,2010年5月正式开工后不间断施工已13个月,将于2011年10月竣工。

  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 2010年5月打下第一根钻孔桩,不间断施工已13个月,将于2011年10月竣工。

  在松浦大桥竣工之前,松花江已经25年没有新桥竣工了。

  而今,两年立三桥。

  这是在极寒高纬度地区突破的创举。这是在松花江上横卧的奇迹!

  以江为纲,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哈尔滨的历史,正因桥而变。

  桥,让人赞叹!建桥的精神更让人折服!

  “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路桥精神连同雄伟的大桥,正在一起被写入哈尔滨的史册。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恐怕比核爆炸的威力还要大。因为有了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念,建设者们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拼时间、抢进度、斗酷暑、战严寒。吃苦耐劳、不畏困难,成为了哈尔滨路桥建设的标志

  走进热火朝天的大桥建设工地,你会由衷地被建设者们改变家乡面貌的渴盼,加快建设家乡面貌的豪情和信念所感染。

  “用高昂的士气驱走冬天的寒意”,“今日的快节奏施工,是为了城市早日大踏步前进”,这些张贴在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施工现场的标语,或许可以成为大桥建设者忘我工作的最好注脚。

  中国交通集团一公局的孙福久是松花江公路扩建工程的建设者,他告诉记者:“哈尔滨用了10个月时间,干了别的城市需要几年才能做成的事情。” 26岁的孙福久来自湖北,以前干过“武广高铁”等项目。他觉得,哈尔滨路桥建设的速度是个“奇迹”。

  孙福久的感觉也是很多人的感觉。

  “新桥如果两年能建成就是奇迹。”这,是老松花江公路大桥设计组组长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上马之时发出的“断言”。“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这,是著名桥梁专家给阳明滩大桥建设团队下的“诊断”。

  但是哈尔滨人敢干!首开高纬度地区冬季施工先河,我国目前第八大跨度的独塔斜拉桥松浦大桥,我省最大的双塔自锚式悬索桥阳明滩大桥是哈尔滨市自行组织修建的。松花江大桥建新桥的任务是哈尔滨市松北区承担的,而且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规划从提出到完成,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


  奇迹是这样创造的:每一个建设现场,没有喘息,工作节点一个跟着一个。倒排工期,占满时间,占满空间。留给一线工人的是下了工地倒头就睡,留给工程指挥者的是半夜迎着月亮回家,清晨伴着朝阳上路。

  奇迹是这样写就的:没有休息日,轻伤不下火线,阳明滩大桥也是松浦大桥的常务副总指挥吴向阳日日夜夜守在现场,在松浦大桥两年零四个月的建设过程中,他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在阳明滩大桥建设过程中,他拼到了极限,全身免疫系统严重低下,原有局部牛皮癣复发波及全身,昼夜瘙痒难耐,他被医生强行每日两小时点滴,但他拔掉针头就立即回到工地。两个月的时间里,领导和同事竟不知他是一名住院病人;松花江公路大桥一线指挥,松北区项目管理第一办公室主任林树辉在一年365天的时间里只因打了两天点滴算是休息。这几天,气温突然升高,在阳明滩大桥现场,炙热下的桥梁施工像一场战斗,为了克服高温天气,工人们背着“军用水壶”冲锋作业。6月20日,气温32℃,6月21日,气温35℃……面对桥面工作钢板近50℃的高温,建设者们豪迈地说:“老天爷烤我们呢!赶上了,没啥了不起的!”

  刚刚过去的冬天很冷。然而,寒风吹透了建设者的衣衫,却吹不垮建设者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志。就是在这个最寒冷的冬季,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完成了最重要的8个主桥墩,阳明滩大桥完成了关键的节点,实现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心思进、群情振奋的精神状态带来了不断的开拓进取和科技创新。倒排工期,新机制抢出了干劲;精细管理,新技术拼出了效率。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成为了哈尔滨路桥建设的灵魂

  要速度的前提是保质量,因为“建设一条能让自己睡得着觉的桥梁”是建设者的底线。

  在建桥过程中,建设者们创造了多项国内高寒地区以及省内桥梁建设之“最”,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创造了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大型跨江大桥梁建设新的传奇!

  在哈尔滨这样的极寒地区进行冬季施工,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团结协作,开拓创新,闯出了一条高寒城市冬季施工的新路。“魔咒”就此打破。

  松花江公路大桥一线指挥,松北区项目管理第一办公室主任林树辉告诉记者:“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在施工时采取了暖棚法,在施工区域搭建暖棚,用锅炉蒸汽提高棚内温度,棚内温度可达15℃以上,同时对砂子、水等加热后再搅拌,确保混凝土生成时高于10℃的国家标准。”循此理念,严寒中的松花江上诞生了一排“空中温室”——暖棚内,施工热火朝天;暖棚外,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借此,抢出了宝贵的工期。

  在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扩建等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们采用了二十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阳明滩大桥指挥部工程部副部长李文东介绍:“冬季施工时,用高强螺栓低温施拧技术是阳明滩大桥建设中的得意之笔。要想把每节段16米长的钢梁连接起来,一种方法是焊接,一种方法是螺栓。但是由于赶进度,施工正逢寒冬。焊接在零下温度是不允许施工的,只能尝试采取螺栓方法。而这属于吃螃蟹,没人留下先例——拧紧了,螺杆折了;拧松了,连接效果不好。必须出奇制胜。”为克服困难,他们请来省寒地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进行大量试件试验,确定-15℃以上可施工。他们为施工部位建起保温棚,实现气温在-5℃~6℃之间,为施工提供必要条件,一举解决了北方桥梁冬季建设中不能进行钢梁连接施工的难题。

  哈市各路桥建设管理上的创新也可圈可点。

  阳明滩大桥建立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保环境、保交通、保民生的“六保”工作机制,形成了工程管理分级负责、奖罚分明的责任体系,确保了工程快速有序推进。

  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在管理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在项目的前期策划上,施工单位与专家、监理、指挥部反复论证,进场前就决定工程怎么干,该配多少施工班子,施工进度如何。在计划管理上,以天为单位制定各项计划。每天雷打不动地召开生产调度会,指挥部、监理、施工单位三方面对面,克服了施工单位内部调度会信息不全的缺陷,提高了效率。在员工管理上,细致入微,全力给予关心。记者采访时,百日会战正在进行,各班组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中国交通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项目经理王福来告诉记者:“工期已经又抢出了一周。”

  为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建设者们的每一秒钟都在冲刺,而横亘在大江两岸的虹桥巨龙正是被建设者百折不挠的强大意志所折服。人无精神不立。路桥精神如同砥柱中流,鼓舞着建设者坚定前行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建筑者们把青春和汗水留在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最前线,为这座城市创造着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一种精神能否激励人们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群体的认知程度。

  吴向阳,哈尔滨市建委副主任,松浦、阳明滩两座大桥的常务副总指挥。作为学土木工程出身的城建人,他在哈尔滨建桥史册上留下的不仅是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铁人形象,还有一个个在聪明才智之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创造的神来之笔……

  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承担是我们的勇气,干好是我们的责任。一生中能被组织上信任,投身家乡两座跨江大桥建设,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林树辉,干了多年哈尔滨项目建设的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一线指挥。不到50岁的他,在建大桥的这一年多里几乎熬白了自己的头发,施工单位现场总指挥在他的“煎熬”之下瘦身20多斤。他说:“领导把这份工作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只能快,不能慢,因为大桥关系着哈尔滨的发展,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影响哈尔滨快速发展的节拍。”

  这些回答令人动容!这些回答代表着哈尔滨路桥建设者的心声!

  今年的除夕,路桥建设指挥部的全体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回家和亲人团聚,他们只是和现场的工人们一起吃了一顿饺子,零点过后风雪兼程,挑灯夜战。

  真正走近这些建设者,当你了解到白天集中推进工程建设,夜晚研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问题协调解决不过夜,“灯光下协调”是他们的工作理念;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的工作方式;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自我加压,“极限工作”是他们自觉的工作态度,你会从心底里由衷地敬佩他们。

  畅通即活力。现在,从愈发美丽的松花江上放眼望去,渐次展开身影的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姊妹桥和松浦大桥飞架南北,遥相呼应,如同三朵奇葩。好一幅逶迤磅礴的壮丽画卷!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