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9日讯 (赵嘉妮 记者 王蕊)2007年12月28日,于晓玉老师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她说,那一刻,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惦念更多的,仍是她培养、教育和挽救过的青年学子们。这就是于晓玉老师,一个真正关心着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老师。一位虽然早已过退休年龄,但仍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向青年学子们播撒融融暖辉的教育工作者。
挽救悬崖边上的年轻生命
2004年9月的一个一天下午,一名大三的学生来到心理咨询室。他在倾诉中透露出平时他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比其他人更追求完美,但负面情绪较多,导致与同学们关系疏远。那年他的父母离异,他认为天作之合的感情却以女友提出分手收场,而当再一次拨通对方电话时得知对方已经有了新的恋人时,他彻底绝望了,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尚未愈合,种种不幸接踵而来,他十分想不明白,情绪几近崩溃,结果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自杀未遂后,他找到了于老师,哭诉着自己的痛苦。
这时,于老师像母亲一样递上面巾纸,擦去了伤心的泪水。于老师耐心倾听,与其共情,从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及时疏导鼓励,使他冲动的情绪得以缓解,直到露出笑容。面对着曾经险些陨落的生命,于老师此时此刻感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嘱托。第二天中午吃午饭时他又一次打电话找于老师,说心里还有些想不通。虽然这不是咨询时间,于老师还是放弃了午休,及时接待了他。再次心理咨询后,看到该学生心境重新恢复平静,于老师觉得十分欣慰和喜悦。此后,每当这位同学心理出现波动,于老师都会及时的出现在他身边,进行沟通和心理辅导。经过三年多的跟踪,这名同学终于摆脱了心理的阴影,还考取了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家长在感谢信中这样写到:“于老师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来开导我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的孩子已经情绪稳定。回首整个心理辅导经历,如果没有于老师,我的孩子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这一生都感谢于老师。”
5个厚厚的笔记本,600多个案例,记载着多少学子从悬崖边勒马回头,重拾自信,摆脱抑郁、焦虑,拨开云雾见月明;多少曾经灰暗颓废的灵魂重新变得鲜活,重现生命的光彩;多少自卑不堪,自认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学子却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人说心理咨询这个职业是“垃圾桶”,每个咨客都是带着烦恼、痛苦、挫折和不良症状前来寻求帮助,而咨询师的特质就是在每次咨询时接待不同症状的来访者,无条件认真耐心、全神贯注地倾听,分析疏导化解和矫治这些心病。心理咨询师经常会感觉能量耗尽、心里疲劳,心情也异常郁闷。但即使如此,每当看到学生带着苦恼郁闷和不良心态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时,一种骨子里爱才的心情都会涌上于老师的心头,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欲望让于老师不由自主地进入咨询状态。
成就青年学子的优良品格
在拯救年轻学子畸形灵魂的同时,于老师又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团队训练”等课程,以及“成长团队训练营”等活动。2005年至2009年累计指导15个班学生700余人,批阅硕士、博士论文168篇、33万6千字。2009年3月至11月进行了5次题为“我是谁——DISC性格特质分析”讲座,参与人数达700多人,通过一对一咨询、团训、讲座三项合计受益学生达2000多人,98%学生评价于老师的课程为A。
在于老师精心准备的“团队训练课”中,同学们都受益颇深。在课前,许多同学都感到自己十分孤独和无助、身边没有什么好朋友、无人关心,还有很多同学从小一直习惯了以自己为生活中心,很少融入集体,也有一些同学觉得自己身上没有什么优点和能力而感到自卑和持续的情绪低落。课后同学们都感觉到自己身上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心理变化。春种秋收,于老师付出的辛劳得到了丰硕的收获。在校的和已毕业离校的同学们经常给她写信,其中有很多都是从深圳等外地寄来的,同学们纷纷向于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一名学生这样写道:“一张小小的卡片已无法表达我对您的感激,永远忘不了拥抱那一刻您说的那句‘我永远是你的支柱’,谢谢您,我会坚强起来,因为我知道不管再遇到什么困难,我再也不会孤单,因为有您在我身边。”看着几近等身的感谢信,于老师觉得这是任何奖项、荣誉都不能代替的,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退而不休,只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性格开朗、精力充沛的于老师身体很好,家境宽裕,过了退休年龄的她完全可以像其他退休教师一样在家里享享清福。但她始终放心不下学生们的成长,想着可以发挥一名从事教育多年、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老教师的余热。
一次偶然机会,她意识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管理工作可以从心理学角度着手,由此,于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愿望油然而生。接下来就是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心理学,参加国际创伤心理治疗等相关培训班13次,系统学习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520学时,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共3本书800多页复习四遍,做练习题7500道,模拟分析20多例实际案例,学习了十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为适应现在考试方式模拟答题卡练习20多遍,按要求写了两篇论文参加答辩,四部分考试一次通过国家二级咨询师资格认证,总耗时一年半。这么长时间和高强度的专业学习对于一位退休女教师来说,其辛苦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可以在退休后的时光继续为学生做点事情,让于老师学习的动力愈发高涨。“只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坚定的信念就这样伴着她一路坚持下来。
于老师虽然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人生道路的晚年,仍然坚持对关心下一代的执着精神和人格魅力,不讲条件,不提要求,坚持有一份力,献一份热,有一点亮,发一点光。为青年学子们的健康成长默默地工作着,退而不休,余热生辉。2007年国家教育部授予于晓玉老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荣誉。对于赞扬和夸奖,她并不看重,因为对她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她要继续发挥余热,在关心下一代的沃土上收获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