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哈西大街附近一工地入口,从定员14人的面包车上走下25名工人。 记者 杨拓摄
编者按
6月24日6时10分,在哈市松北区万宝镇后城公路郑家道口北侧,一辆中型自卸半挂车由南向北行驶下道与一辆自北向南行驶的面包车相撞,面包车内7人死亡。据了解,事故中死亡的7人均为农民工,一同乘坐“送工车”上工途中遭遇不幸。近4年来,哈市此类“送工车”交通惨祸一再重演,仅见诸媒体的5起事故中就有24人遇难。近日记者据读者提供线索,追踪调查发现,“送工车”并没有在血的教训面前止步,多拉快跑多赚钱的诱惑让超载、违章现象愈演愈烈。
“送工车”超员无监管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工地,发现许多“送工车”违规送工,无人监管。
6月27日18时许,在松北区大耿家转盘道附近一处工地门口处,13名工人挤进车牌号为黑L10×××的松花江微型8座面包车内。
6月29日4时许,在道里区群力新区城安街一处工地门口,从一辆污泥遮挡号牌的松花江微型面包车上,先后下来8名工人,司机和工人交谈后便开往群力新区的另一处工地,又卸下4名工人。
6月29日5时许,车牌号为黑M661××的面包车从机场路进入哈市市区,途经城乡路、埃德蒙顿路,在铁路街逆行100多米后进入哈西大街,最后停在一处工地门口,从这辆定员12—14人的面包车上,一共下来25名工人,车辆的后侧被改成了门,有4名工人就是从这个后门下的车。
在连续几天对“送工车”的走访中,记者发现严重超员、违章等诸多问题。10多个人挤在定员8人的小车内,且司机为了赶活将车开成了“疯狂老鼠”,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送工车”之所以集合了如此多的安全问题,依然能在市区内疯狂行驶,原因只有一个———缺乏监管。如此“送工车”发生交通事故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
清晨傍晚出行避开执法
26岁小杨曾经做过“送工车”司机,他说“送工车”基本都跑郊区,且出行都是在清晨四五点钟或傍晚19时左右,这段时间刚好避过了执法人员,只要挂上假牌子,闯红灯、逆行等根本不算事,甚至有的司机根本没有驾驶证,就直接上道了。“送工车”的活只在一早一晚,白天还能再干点别的,所以司机都得抢时间。“送工车”基本都是按人头收钱,从10元到20元不等,多拉人就意味着多赚钱,超员很正常。至于安全问题,小杨表示,只要不撞工地来回的大车(工程车、重型货车等)就没事。
从小杨的话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建工地基本都集中在城郊,属新兴城区,建设时期交通秩序混乱,而“送工车”又长期、高密度地穿行在这一区域,在其运营时间内没有执法人员进行监督,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哈市近几年“送工车”出事故越来越多,死伤人数越来越多。
安全上工还需政府牵头
“送工车”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其影响不仅限于交通安全范围,就像今年6月份的这起事故一样,其中一对父子俩同时殒命,这样的打击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承受。据统计,我市的民工年龄多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工人基本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且已婚比例很高,一人出现意外,就意味着两个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
2008年,建筑商孔先生曾经找到记者,希望能通过媒体呼吁88路公交车在松北区热源路设立一个临时站,方便工人乘公交车来工地。今年6月30日,记者再次联系到了孔先生,他说现在工地为了节约管理成本,都不再给工人们提供集体住宿的地方,这些工人基本都住在市郊一些村镇,往返工地只能坐车,如果有合适的公交车还好,一旦没有就得合伙包车。
谈到解决“送工车”隐患的问题,孔先生表示,其实对于工人们来说最为经济和安全的方法就是坐公交车,但要求政府将公交车发展到每村每镇显然不现实,现在有些比较负责任的工地向工人收取车费,然后雇大客车接送工人,这就是个好办法,但比较费事,如果要是政府的安全管理部门能牵头,“送工车”隐患将大大减小。
“对于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现状,的确值得有关部门更多关注,但当下首要任务是要加强监管。”孔先生说,完全杜绝交通事故是不可能的,但在人为可控的环节加强监管可以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