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七台河
搜 索
七台河市卫生事业构筑92万人民健康屏障
2011-07-06 09:58:58 来源:东北网-七台河日报  作者:赵云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周雪锋摄

  东北网7月6日讯 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护人才,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设备齐全的医院,从“病急乱投医”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一路走来,我市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现在,市民看病可以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可以选择去医院,农民看病可以不出村,居民看病可以不出街道,特别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得到大病医疗救助,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可以说,几十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惠最大、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医疗条件越来越好

  翻开七台河卫生事业的历史画卷,自1958年10月,煤矿筹备处卫生所建立,它开辟了七台河卫生事业的新纪元。之后,我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建设起步晚,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医疗卫生单位经济亏损,设备短缺,房屋破旧,人员不足,乡镇卫生院更是举步维艰,听诊器、血压器、温度计老三样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求医治病的需要。

  从医几十年的村医耿守民在窗明几净的铁山乡铁东村卫生所里,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农村医疗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巨变。那时铁山大队有4名赤脚医生,耿守民就是其中的一名,他们负责铁山、铁西、红星小七队3个自然屯医疗工作。耿守民常常背着小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上世纪70年代末,冬季易发克山病和一氧化碳中毒,耿守民所在的卫生所没有病床,只有一铺大炕,来打点滴的村民就坐在炕上。点滴用具和现在的不同,为掌握好点滴速度,耿守民只能用女同志用的黑色发夹夹着点滴管,用它来控制快慢。如今,在省、市、区财力的支持下,一座新的卫生所——铁东卫生所按照“三网四化”的要求建成了。铁东卫生所与其他农村卫生所格局统一,洁白的墙壁,崭新的铝合金药柜,干净的被褥,为患者提供了温馨的就医环境,卫生所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急诊能处置,可以进行常规的儿童免疫接种、孕产妇保健以及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成了村民们的“健康驿站”。

  全市城乡卫生环境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市村村有标准化卫生所,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的卫生院,每个街道有一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和人员均达国家标准。新建市人民医院、市县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勃利县新建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正在筹建中的2万平方米的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一批亮点工程,成为七台河的一道道风景,更新和增加了CT、核磁等先进的大中型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缓解了百姓就医难、看病贵。

  据市卫生部门统计,全市现有卫生医疗机构658个,比2001年的616个增长了6.8%,其中医疗机构272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16个,村卫生所(室)370个。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条件都提高了。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勃利县人民医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美国超导核磁共振、高压氧仓、德国西门子16排螺旋CT等一大批高新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全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改善,医疗整体服务功能得到了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城乡卫生为主体、社区卫生为辅助、民营个体卫生为补充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

  年近七十的李大爷家住彩城社区。前些日子,他觉得不太舒服,就到市人民医院看病。量血压,做B超检查,开处方,整个过程只用了半个多小时。“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李大爷说。

  李大爷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看病情形:“我儿子八九岁那年的一个晚上,他突然肚子疼得厉害,我背着他,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来到村医家中。受医疗条件所限,村医只能看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无奈之下,我连夜又背着儿子赶到10里外的乡卫生院去诊治。”他说,那个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太差,看个病走路远不说,还不一定能治疗。“现在可好了,小毛病,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治,一些稍微复杂的病上医院就行了。”

  建市以来,我市城乡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在大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我市着力打造基本医疗服务圈。

  “现在,医院集医疗、保健、防疫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开展以前只有大医院才能开展的四肢骨折、阑尾炎切除、胃肠道穿孔修补等手术,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卫生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曾经有一句顺口溜形容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捱,不行才往医院抬。这话不假,那时候,人们即使得了病,吃点去痛片顶一下,就算治病了。

  以前新生儿的破伤风,婴幼儿的麻疹、天花,都被误认为是做人必经的门槛,不算病。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莉告诉记者,那时还没有麻疹疫苗,老百姓都认为麻疹和天花是每个孩子都会得的。小孩子只有出过一次疹子,以后才不会再得。那时老百姓根本就没有预防的观念,告诉他们应该给孩子打预防针,还有很多老百姓不愿意打。刘莉说,那个年代老百姓认为只有生病了才需要打针,经常有人看到去打预防针的医生就跑。现在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明显增强了,居民只要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就会立即到医院、诊所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平时做各项体检和采取预防措施也积极主动了。

  百姓实惠越来越多

  “现在看病比从前容易了,花的钱也少了。村村都建了卫生所,干净、卫生,让人放心。我几天前在这里治好了重感冒,只打了3天针,花了百八十块钱。这儿的大夫开的都是最便宜的药。”家住桃山区的王淑萍女士告诉记者。

  不仅王淑萍感受到了我市医疗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少市民也发现医院的诊疗费用降下来了,不少检查项目取消了收费,医院药品价格与外面的药店持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更好了。

  对这些变化,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将其归结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平稳推进。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我市按照“老百姓得实惠、卫生事业有发展、医务人员待遇和积极性有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有保障”的医改思路,先后出台了试点方案和17个配套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制定优惠政策,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医改措施是实施了“3215”惠民工程,缓解了百姓的看病“难、贵”问题。实施了“十免、十降、十提高”三大惠民措施,免收患者普通门诊挂号费、门诊静点费、市内120急救车辆转运费等十项费用;降低核磁、CT、彩超、大生化等十项大型设备检查费;提高大病救助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最高支付限额、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十项费用标准。同时,启动城乡卫生一体化、“三保合一”两个试点。实行市、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将全市所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由市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管理,将村卫生所(室)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管理,努力实现经办机构、服务流程、政策体系、网络平台“四统一”。实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师多点执业、临床路径管理、医疗信息公开五项制度。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开展路径管理,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降低近20%,平均住院日缩短了2天,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赞誉。

  在居民的眼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卫生事业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和老百姓有着密切的联系。回首过去,更要面向未来。今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控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和法制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全市卫生事业跳跃式发展,建立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