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12日讯 从2008年起,宾县把“保护黑土地、治理水土流失”作为首要任务,把“地增力、粮增产、民增收”作为根本目标,下大力气治理水土流失。3年来,分别治理了8条小流域,治理耕地面积15.47万亩,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30.77万吨,增加水源涵蓄能力983万立方米,20万人受益。
万亩梯田现身黑土地
几场大雨过后,站在宾县平坊镇狼洞沟的山坡上,只见“整容过”的狼洞沟,层层梯田蔚为壮观。山西大寨式梯田现身黑土地上,让人倍感新鲜。
“以前,要是下这么几场大雨,早就把山上地里的黑土‘冲’走了,忙活一年,收入不如投入多。现在,一亩梯田最少也打900斤玉米,田埂子还能种两茬黄花菜”。正在追肥的村民丁长富高兴地说,“现在变样了,地平了,我们更有盼头了。”
丁长富是平坊镇平坊村农民,他家共有50多亩耕地,由于大部分是山坡地,水土流失使地越种越薄,收益也越来越少。2008年,宾县进行水土治理,免费为丁长富改造出20亩梯田,梯田里种玉米,地头和田埂上种黄花菜,当年收入3万多元。
据介绍,今年狼洞山一处就新建梯田1万多亩,每亩1500元至2000元的投入全部由政府支付。
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
宾州镇宝泉村因泉眼河得名,但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泉眼河由“宝泉”变成害河,泉眼河小流域成了宝泉村村民最头疼的地方。然而村民王树才却看到了泉眼河流域的前景,用自家的好地兑换下流域里的500多亩山坡地。他在小流域修筑了一个小塘坝、一条沙石路,挖了2540个果树台田栽上了果树,为此,县里按每棵树为他补助10~50元。3年过去了,小流域果树遍地,池塘鱼肥。
宝泉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宝泉村4700亩的山地全都栽上了果树,每亩收入可达4500元,年收入近20万元。果树就是村民的“摇钱树”,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
据宾县有关部门介绍,扶持农民承包治理小流域,还解决了治理成果管护的大问题。宝泉村许多村民都像王树才一样,管护着自家的小山头,还享受着县里每年三四千元的管护费。
大谷坊锁住侵蚀沟
前几天,宾县连降两场大雨,而桃山小流域的侵蚀沟内再未像过去那样泥水横流,每隔10米就建一座谷坊,使侵蚀沟“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据了解,处于半山区的宾县耕地经多年侵蚀形成的侵蚀沟数量多、坡度陡,沟口宽度10米以上、深6米以上的侵蚀沟就有6000多条。这些侵蚀沟一遇暴雨就形成山洪,洪水夹杂泥土顺沟而下,沟越冲越深,土越来越少,治理侵蚀沟成为宾县水土整治的难点。
宾县吸取多年经验教训,对侵蚀沟采取“层层拦、节节蓄”的方式,在主沟道内以10米为间距修建沙石的大谷坊(水坝),全部由政府出资修建。再遇洪水,洪水要依次通过一道谷坊,对洪水和泥浆起拦截和沉淀作用,大大减轻洪水的冲刷危害。谷坊周边还种植牛、羊等牲畜不吃的紫穗槐等树木,与谷坊一起发挥固土保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