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拿着楼体安全鉴定书。
东北网7月26日讯 25日,联部街58号坍塌居民楼多户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剩余楼体结构是否安全和专家的鉴定提出了诸多质疑。25日,记者带着居民们的诸多疑问采访了为此次事故鉴定的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专家、联合国灾害评估委员会委员郭迅,郭迅简单介绍了当天的鉴定情况并对居民提出的疑问进行了答复,他认为,从长远考虑,如果坍塌楼体恢复使用,只是简单的回填是不行的。
“新土填不了旧坑”坍塌楼体长期稳定性堪忧
郭讯说,坍塌楼体旁的大坑,通过简单回填是不行的。标准程序为,必须先斜着往里打桩,打“树根桩”,然后回填,才能起到固定作用。从长远来看,郭讯说:“新土填不了旧坑,想要靠简单的回填,保证坍塌楼体的长期稳定性是不可靠的,要从坍塌的一个单元和地基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保证楼体的长期稳定性。从长远考虑,如果坍塌楼体恢复使用,只是简单的回填是不行的。”
针对56号居民反映1楼单元门已经变形不能打开和62号的剩余部分居民家中地板出现严重倾斜的情况,郭讯介绍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勘察,当时,他只是从外面看一看,具体鉴定并没有进到楼体内,只是坐云梯到58号楼顶勘察了一下,然后又到楼底部进行了勘察,从楼顶和底部勘察结果看,楼体没有继续倾斜的迹象。
鉴定坍塌楼房过程约30分钟专家组只鉴定了“宏观稳定性”
郭讯说,7月21日联部街58号楼体发生局部坍塌后,应相关部门要求,当天他们成立了鉴定组,并对坍塌事故楼体作鉴定,鉴定程序是严格依据照国家的《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两项标准方法进行鉴定的。
郭讯说,鉴定过程中没有参考该坍塌楼体图纸,应相关部门的要求,鉴定组只对坍塌楼体的宏观稳定性进行了鉴定,并没有对内部每一个构件、每一个圈梁等结构进行鉴定,整个鉴定过程时间约为30分钟。
郭讯还向记者介绍说,根据鉴定楼体的目的性不同,鉴定时间也不相同,有的需要1个星期,有的需要2个星期或者更长,而对现场坍塌楼体的鉴定只是得出了剩余楼体的宏观稳定性这一项结论。坍塌楼体残留部分整体可靠性没有受到影响,居民可以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