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日讯 随着本报对高校周边“黑招工”问题连续报道的深入,社会各界对这些专门坑骗大学生的“黑招工”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三天时间里,已有十多名大学生通过开通的专项举报电话诉说自己的遭遇。这些“黑招工”究竟在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如此多大学生受骗?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多年从事整治“黑招工”问题的南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科工作人员汪志滨,揭开“黑招工”的骗术真相。
骗术一:自设“权威机构”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些“黑招工”多数将驻地从民房搬到了写字楼,从规模上看起来更加可靠,同时还打出了“全省大学生勤工俭学权威机构”、“大学生兼职基地”的幌子,用以骗取学生们的信任。汪志滨说,在查处过程中,这些“黑招工”老板自己承认:这些所谓的“基地”、“权威机构”都是自已随便叫的,并没有任何依据。
对策:真正为大学生服务的勤工俭学基地等正规机构,都要经过劳动部门审批、备案。大学生们可到市、区两级劳动部门的网站对此类正规机构进行查询,切不可轻信没有备案的机构。
骗术二:挂羊头卖狗肉
这些“黑招工”中除去没有任何手续的“黑店”,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即用某正规公司的与职业中介无关的经营许可,从事招工活动。在查处过程中,一些“黑招工”挂出“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经营许可证,但在服务范围内根本没有职业中介一项,却大肆从事介绍工作等业务,主管部门称,这都属于超范围经营。
对策:汪志滨说,大学生到任何一家中介机构找工作时,不仅要看清店内是否有悬挂公示的经营许可,还要看清审批的“服务范围”中是否有“职业中介”一项,如不符合,不仅不要在这里找工作,还应到当地的工商或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举报。
骗术三:巧立名目收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这些“黑招工”的收费方式多种多样,信息费、会员费、服装费、制卡费、咨询费等等,从30元至200元不等。汪志滨说,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用工单位收取求职者集资款、风险金、抵押金等都是违法行为,但现在的“黑招工”在收费时都避开了这些名称,如“交180元会员费可享受一年之内免费找兼职”、“公司员工胸卡80元一个”等等,无论如何改头换面,他们最后的目的就是收钱。一旦钱收到手,就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是威胁大学生,拒不返还。
对策:依据相关规定,正规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在招工过程中,是不应收取应聘者任何费用的。大学生如遇有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的状况,一定要做出判断,谨慎对待。
骗术四:工种薪水全面升级
“做兼职伴娘,一天200元”、“修电脑每月3000元,三天包你学会”……这些充满诱惑的条件,在“黑招工”过程中随处可见。汪志滨说,这些“黑招工”也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想干“俏活儿”的心理,虚构出多种少干活、多挣钱的工作,用来吸引求职学生,有的甚至声称可以介绍主持人、模特、空姐、兼职伴娘伴郎等工作,工资最多可达到每天200元。
对策: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欺诈行为,都是以便宜的事为诱饵,让人上当。对于那些不费力、钱来得快的工作,最好不要做,这种事成功的概率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