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东北网8月4日讯(记者 王蕊)有这样一个称呼叫做“大山的守护者”,有一个名字叫李延顺,这就是一名51岁的加格达奇工务段嫩林线194公里山头巡守员29年如一日在做的事。一个平凡的铁路职工,在铁路战线最偏远的地区、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守护着穿行在大山间的列车的安全。
7月28日晚22点10分,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市境内,一台修路施工的勾机在挖土时,突然将横在铁路线上的万伏高压线刮折了。当晚,正在值班的李延顺像往日一样巡山时发现,高压线就悬在铁道上两米高,火车没法通过,而此时距一辆满载旅客的列车抵达这里只有十五分钟,情况很危急。李延顺马上拿出了他的工具“火炬”放在事故发生地,以警示5公里外的车辆,并迅速地通知了前方车站封锁线路,通知调度、电务部门赶来处理,阻止了一次列车和电线碰撞的事故的发生。
事故发生地点正是位于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市境内的嫩江至海林铁路线194公里处,记者一路随着李延顺走进他平时要重复走在的铁路线旁,一路听他讲述昨晚的情况。记者看到,这里的地形复杂,从事发地点再往里延伸,铁路线旁就没有了公路,出现在眼前的只有两侧高耸的山坡,一条铁路线就蜿蜒在两山之间,消失在视线中。李延顺就是这里的山头巡守员,也常被人称为“看山工”。
“这里的山是原始山,差不多43米高,石头都是风化石,由于小山的坡度较大,极容易掉下来,而这条铁路线每天有客车10余趟、货车20多趟经过。我是看山工,就是要在列车来临前巡查山体险石变化情况、山头风化砂及碎石溜塌、安设柔性网地段锚杆是否松动等等。”李延顺说到。
据李延顺回忆,2009年的7月份是雨季,一想到北方的山体多是青岩石,他每天都要多费心去巡查,终于有一天,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让在前方上行的左股泥石流和石头一起滚了下来,左侧一条钢轨12.5米埋上有两米深,右侧埋上一米深,两座山就像被连在一起一样,当时正在巡查的李延顺被第一次见到泥石流吓了一跳,回到值班室后他立即通知车站,设上“响墩”进行防护,进一步跟调度配合,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前几年,像这样的事故每年也要发生个几次。为了减少事故发生,3年前,部分山坡安设了柔性网等护坡措施,事故发生几率这才减小到每年一两次。尽管如此,这些山头上仍然有裸露的地表在外边,而每天每晚坚持不懈地巡山,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事故发生。”李延顺自豪地说,这里从未因巡视不当出现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历年山头巡视率达100%。
沿着铁路线,记者发现,尽管铁路两旁的石子路十分难走,可穿着薄底胶鞋的李延顺却走得很顺畅。他笑着告诉记者,他自从部队复员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到今年已经29年了。家里离这里较远,每天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还要沿着铁路走900米才到他的值班室。按规定,李延顺还要在每趟列车经过前都需要进行巡护,一个来回下来就是两公里,一个班下来,他至少走三四十公里的路,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换一双鞋。
李延顺的巡守房就镶嵌在半山腰上。在去年之前,他所在的不到4平方米的看护点还没有通上电,在大山深处,遇到阴雨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而他也要按时出来巡护线路。“这些风化石,下雨时小石头、大石头噼里啪啦下来像下饺子一样,打到钢轨上很响。有时候你都得躲着,你在前面走,后面咣一声吓你一跳,尤其是黑天。回到巡守房,还是漆黑一片,虽然没有什么大动物,但遇到一些小动物什么的眼睛较绿的,也吓一跳,也挺害怕的。”
就在于李延顺交流的过程中,身上的背包一直不见他放下,他忙告诉记者,这里装的都是巡山防护设备——响墩,火炬,喇叭,信号旗。“如果发现前面有故障,向前走800米设置响墩,正司机一侧下两个,副司机那侧下一个,压上后就会发生巨响。通常在晚上用火炬,打开后有一个小黑冒像火柴头,一划,点着后像放花一样喷出的火苗有一尺多高,火光特别强非常刺眼像电焊一样,插在铁轨中心顺风45度角,能照出去3公里呢。”
说起他的这些“宝贝”,李延顺别提多来劲了。而当记者与他闲话家常的时候,他的声调却拉低了。因为长期扎根在基层一线的深山里,李延顺无法照顾82岁的老母亲,更无法照顾身患尿毒症正在准备换肾的儿子,他的心里埋藏了太多对家人的愧疚。而他的一句话却让记者的心瞬间暖了起来,“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地走过来,我在当班的时间避免了数不清次数的事故,给企业和国家没有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始终让我觉得挺自豪的。我以后就守望这个山了,看好这条铁路,一直到退休。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