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9日讯 还记得温哥华冬奥会女子3000米接力庆祝夺冠时,被王濛冰刀误伤的那个队友吗?她叫张会,平日里称呼王濛为“队长”。在王濛“出事”后,处于半退役状态的她和孙琳琳,在冬运中心的处罚结果出炉前一天赶到北京,专程去陪着身处短道队“内讧”事件漩涡中心的“濛姐”……
王濛的手有的地方伤到了筋,拆完线后还要养上一段时间。虽然手不能动,但她还着急琢磨着在每天慢跑的基础上多练一些其他身体训练,以继续保持状态,她说她从来就没想过离开冰场……
队员之间没有“黑吉恩怨”,王濛每天就像一个救火队长,短道队共有20名队员,几乎所有人都在平日的生活训练中接受过王濛的帮助。在某种层面上,王濛平日在队里替教练和领队做了很多工作;
王濛的冰刀曾误伤了张会,这个伤疤至今还留存在张会的脸上。在王濛“出事”后,张会立刻从哈尔滨起程赶到了“队长”的身边。“我们这样対王濛,就是因为她仗义、讲义气、没有私心,但凡王濛有一些私心,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得到大家这么多的声援。”
每天仍坚持训练
尽管停赛、停训的处罚已经出炉,尽管双手缠满了纱布,但身处短道队“内讧”事件漩涡中心的王濛仍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挽回这一局面。最近几天,这位烦心至极的温哥华冬奥会三金王,每天早上都在坚持着进行类似慢跑这样的身体训练,并等待着冬运中心能够网开一面,再给她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
作为王濛最亲密的战友,获得温哥华冬奥会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的我省另外两位主力孙琳琳和张会,在几天前赶到了王濛的身边,几天来,处于半退役状态的她们一同住在了王濛北京的家中,一边努力开导着王濛,一边积极地帮她想办法,争取重返赛场的机会。“王濛虽然双手不能动,但每天早上她还坚持着进行一些类似慢跑热身的训练,王濛说她从来就没想过离开冰场……”张会透露,处罚决定出来后,王濛的情绪有些激动,她和孙琳琳立刻把本已订好的返程火车票退掉,陪着王濛再多呆几天。王濛将于最近两天拆线,但双手还是不能正常活动,“王濛的手有的地方伤到了筋,拆完线后还要养上一段时间。虽然手不能动,但她还着急琢磨着在每天慢跑的基础上多练一些其他身体训练,以继续保持状态。”张会说。
处罚过重不该一人担责
张会认为,王濛与王春露等人的这次冲突,固然有其错误的一面,但任何错误都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不该让王濛一人来承担。张会告诉记者,王濛现在和她们一样,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说实在的,我和孙琳琳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大忙,唯一能做的是陪着王濛,有机会宽慰她两句。”张会说。“我们觉得这个处罚太重了,这样的决定几乎是逼着王濛离开冰场。”张会透露,因为手不方便,她们每天的例行任务就是帮王濛浏览一些网上的信息,“其实王濛已不需要再用冠军向外界来证明自己了,她从美国回来之后,最终还是选择继续滑下去,就是因为在情感上对这块冰场难以割舍。但是,她现在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重新回去。”张会表示,现在的王濛已经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希望冬运中心能够网开一面,给王濛一次重返赛场的机会。周洋尚未正式认错在冬运中心处罚决定公布前,周洋、孙琳琳、张会三人一同住在了王濛北京的家中,四位队友当时共同的想法就是寻找解决办法,帮助王濛摆脱困境。这几天,随着处罚决定的出炉和事态的进一步升级,黑吉两省的体育局领导迅速赶到北京进行“灭火”,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洋前天才返回到冬运中心。“有媒体说,周洋已经回到冬运中心认错,但据我了解,周洋目前尚未正式认错。”张会昨天说。记者也发现,周洋前晚在微博上发出了温哥华冬奥会上短道队四位队员夺冠时的几幅图片,并替王濛“求情”说:“再看到这张照片心里酸酸的,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没法改变,只想一起解决。我们在一起像亲人一样,一起奋斗努力,一起哭一起笑,经历过奥运会那么重要的比赛,那么困难的场面我们也挺过来了,我只希望领导再给王濛一个机会,因为我们还有梦想!我们还想一起再站在我们热爱的那块洁白的冰面上为理想奋斗。”
队员间没黑吉恩怨
短道队“内讧”事件发生后,有媒体迅速将这一事件扩大为黑吉两省在冰雪赛场上的明争暗斗。作为国内冰雪运动开展最好的两个省份,黑吉两省关于全运会、冬运会上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国家短道队队员心中却没有这样的“争斗”。
“如果我们心中存在黑龙江和吉林的争斗,温哥华冬奥会上就不可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绩。”面对记者的问题,张会一语否定了这一说法。冬奥会上,王濛的冰刀曾误伤了张会,这个伤疤至今还留存在张会的脸上。但是,张会在王濛“出事”后,立刻从哈尔滨起程赶到了“濛姐”的身边。“我们这样対王濛,就是因为她仗义、讲义气、没有私心,但凡王濛有一些私心,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得到大家这么多的声援。”张会介绍说,短道队共有20名队员,几乎所有人都在平日的生活训练中接受过王濛的帮助,“谁的训练情绪不高,谁的冰刀感觉不好,谁的状态低迷,大家有点问题都会找王濛聊聊,王濛也会最大限度地帮忙解决。”可以说,在某种层面上,王濛平日在队里替教练和领队做了很多工作,这也是颇有个性的她为何如此受队友拥戴的原因之一。张会还指出,所谓地域化的纷争,至少在短道队队员心里并不存在,这也是处罚决定出台后,隶属于吉林的周洋、梁文豪等人第一时间声援王濛的原因。
一张罚单引发的“冤案”
不守队规喝酒晚归,与领队言语不和发生冲突,个性率真的王濛吃到了冬运中心乃至中国体育界目前为止最重的罚单。作为家乡媒体,我们无意为王濛袒护错误,我们更关注探寻事件的真相,以及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所有的问题,有关方面是否能够理性的分析,更为公平、公正、客观地处理。
本是多方面原因导致“内讧”事件的发生,为何由王濛一人来承担后果,这多少有些令人“雾里看花”。采访张会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濛是队员中的“带头大姐”,是“精神领袖”,队员们对王濛平日的举动都颇为信服,以至于冬运中心罚单出炉后,队友们都集体声援力挺“队长”。尽管很多人认为,多年来运动员在整体素质方面多少有些缺失,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讲,队员们基本的情感理念和道德水准还是具备的。因此,声援王濛的声音也应在冬运中心开出罚单之前,成为管理层考虑的因素之一。可是,就罚单内容而言,我们并未看到队员们“民意”的体现。
情商方面,王濛有她自大、冲动、不冷静的一面,拿了冬奥金牌成了“大腕”,王濛的“难管”几乎是所有运动队中的通病,但因此就把她逐出冰场多少还是有些“量刑过重”。当初,这个性格的王濛登上都灵、温哥华领奖台时,赞誉之音足以“一俊遮百丑”。性格暴露在公众面前后,各方“大棒”带来的呜呜风声,又恨不得将王濛打成“肉饼”。如此一来岂不成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巧使唤人?夺得金牌,运动员的明星效应不应被神化,同理,我们也不能几何式地放大他们犯下的错误。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运动员从小人格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本就属于竞技体育培养机制的内部工作。开除、停训、停赛,冬运中心对于王濛的处罚,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但管理层可否想到,用这样“以罚代管”的做法,将本就在修养、素质方面尚不完善的运动员推向社会,是不是有些推卸责任的嫌疑呢?试问有哪位做父母的会因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就将她一棒子打死,将她无情抛弃?尽管王濛有大姐的“范”,但她毕竟还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柔弱的肩膀承受不起事件背后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
现在,备战索契冬奥会已摆上台面,王濛作为中国队主要竞争对手的“心病”,这时离去定会有人偷笑。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冬运中心应从大局出发,还给王濛一个公平、公正、客观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