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磨盘山清源 难题在寻解 访水源地管理办负责人张昆林
2011-08-10 07:55: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长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陈贺摄

  张昆林:2005年,张昆林从哈尔滨市环保局科技处调任水环境管理处副处长。2009年12月18日,张昆林成为首任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上任伊始,他对磨盘山库区做过两次调研,他踏遍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的两个村、三个屯、一个林场,还走访了当地镇政府、五常市政府,彻底摸清了水源地的地理、人员、植被、环境状况,对当地农民和林区职工的生存状态、种植结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详细走访。他写下过4万多字《关于磨盘山饮用水源地汇水区(含保护区)环境状况的调查》,是哈尔滨市迄今为止关于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最全面、最真实、最完整的调研报告。这个调研报告后来成为哈尔滨市政府和省、市环保部门的重要决策依据。

  黑龙江日报8月10日讯 8月9日,本报刊出的《五大难题困扰冰城水源地——磨盘山水库亟待清源得“法”》,使人们对哈尔滨市300万人饮水依赖的水源地磨盘山投去最关切的目光。报道集中提到了水源地生活垃圾问题、磨盘山水库渔业生产问题、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问题、森林采伐威胁水源涵养问题、旅游火爆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这五大难题个个都是投向人们心头的阴影。如何面对,有何破解?见报当天,9日上午,本报记者辗转找到了哈尔滨市首任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昆林。记者在与他的对话中,了解到了这五大难题目前的解决状况。他对磨盘山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传达出的讯息,也许是人们更想知道的。

  “解决采伐,这是首要问题”

  张昆林直言不讳,对之前报道中对磨盘山面临的五大问题排序提出了意见。他觉得,森林砍伐破坏水源涵养不应该被列在五大难题的第四位,而应该是首位。

  话锋一转,谈到如何解决当地林业部门的利益和人员安置、转产转业问题,张昆林说,这是他最心急、觉得难度最大的问题。他说,必须启动生态搬迁的补偿机制,政府投入资金,将林业砍伐变为森林养护。

  张昆林说:“如果只有一点水,不好听地说,放个屁都会被污染,但如果有足够量的大水源,相对来说对污染的稀释能力也就大了。当然,同时大力地治污,水源地的保护才能让人更放心。”

  他说,当初确定磨盘山为哈尔滨的水源地向300万人口供水,就是看到了这里地面植被覆盖率达83%,水源地上游水质按国家环保总局75项检测标准,除总氮为Ⅱ类水质标准,其余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饮用水的要求。磨盘山水库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坝面海拔318米,在保证这个水位的前提下,才能兼顾生态效应和供水能力。可是水库坝修得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那么高的水位。

  2006年张昆林去磨盘山时,不论是汇水区平原还是山上,他时时被溪流阻隔。而当2009年再去时,保护区内的一些溪流明显变窄,甚至消失了,几年前有的水泡里还能看到林蛙和蝌蚪,现在只是一堆乱石。“这意味着连年的伐木造成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持续供水能力有降低的危险”,张昆林说,任其发展下去,水量下降,水质的好坏无从谈起。

  关键的生态搬迁,据记者了解,当地林业局曾核算过,将林业工人的生态搬迁、转产安置等都算上要三个亿的资金,显然这个庞大的数字是哈尔滨市政府不能承受的。之后,经过环保部门的工作,给出核算的主要导向。此时恰逢国家第二批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出台,当地林业部门将从中获得一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于是,对于水源地林业人员的生态搬迁和置业费用,最后的数字核定在5000多万元。据知情人士说,这一数字是可以“谈判”的,至少有希望达成协议。

  “垃圾处理已立项,等待发改委批复”

  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地,是人们的一个很大担心,张昆林的一番话可以给人一些安心:磨盘山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在2008年底就已开始有效治理。

  磨盘山水源地原一级保护区内有三个村屯距水库大坝较近,三人班村、大贵村、西山屯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被列入《松花江流域环境治理“十一五”规划项目》,申请到900万元治理资金。2008年年底,一座专门处理村屯废水、日处理能力为120吨的污水处理站建成,2009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这里的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都得到压缩处理、异地填埋。两年多以来,每天4台污水车、两台垃圾清运车往返于各村屯之间,基本做到了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和污水日产日清。

  现在,让张昆林和他的同事们关心的是,要扩大这个监控和管理范围。整个磨盘山水资源保护区,共800平方公里,7个林场3个村10个屯,这些人群的生活垃圾也要像在一级保护区内一样,实行集中清理、集中拉运、无害化处理,是要有大的资金支持。目前,哈尔滨市环保局将此作为《松花江流域环境治理“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增补项目,提交给哈市发改委,如果批准立项,就会得到国家和市政府共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那样,当地的垃圾就会得到检测并规范处理。

  “水库管理交接要尽快,让监管有处下手”

  之前本报报道中提到的磨盘山水库存在没有监管的渔业生产,张昆林也对此忧心忡忡。如今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和水务局没有应有的交接,供水公司库区管理处和当地三人班村委会签订了一个15年的渔业养殖合同,投放何种鱼苗、进行怎样的捕捞,尚未进入监管视线。

  “在水源地水库做养殖,不能单纯谋求经济利益,为生态平衡进行养殖是其特点。”张昆林说,水源地水库可以进行渔业养殖,而且科学的养殖能对水质的保护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它对水的富营养化能起到治理作用。但是,投放什么种类的鱼苗,生态状况需要监测。

  作为环保专家,张昆林给出的治理路径是:去除现有的不规范合同,取消现有的渔业承包合同,重新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签订渔业养殖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列出按科学测定规范的养殖种类、捕捞方式,以合同来约束和管理库区渔业养殖业,才能解决目前的无序养殖、捕捞的状况。

  “做旅游无错,疏比堵可行”

  和一些人的观点不同,张昆林对当地旅游事业持不反对的态度。他说旅游和水源地保护的目标是正向相同。水源地需要高山流水、树木繁育,做旅游同样需要山清水秀、树茂林丰。十分难得的是,他做环保调查后,更多地为林区人设身处地着想。他说,做旅游,林区百姓的生存、生活、生产才有所依有所靠,有了开发旅游的营生,他们才不会因为生活所迫去砍伐森林。旅游可以成为当地林业转产后的一个巨大的经济支撑。对于水源地地区的旅游事业,疏比堵可行。科学地规划,对餐饮企业和楼堂馆所的修建,拿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选址和设计,这些都可以减少开展旅游的负面影响。

  近三年来,行走了无数次的磨盘山、凤凰山,在张昆林的眼中是那么的美丽而神奇,他由衷地感叹,他也希望人们能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那个地方,那也就是保护了哈尔滨300万人的吃水安全。

  据记者了解,已在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草案)》在省人大的审批过程中,目前一个关键,是当地林业部门和哈尔滨市政府的生态搬迁补偿如何协商成功。《保护条例》出台,关于垃圾治理、关于渔业监管、关于农药化肥污染、关于旅游规范才都会有抓手。

  这个可以期待。这个必须期待!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