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14日讯 江桥抗战第一枪,全民奋起国威扬;白山忍恸埋忠骨,黑水含悲泣逝魂。1931年11月,在齐嫩大地,马占山将军领导和指挥了著名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80年过去了,齐齐哈尔人始终没有忘却英烈,始终牢记抗战精神。“关注江桥抗战这段历史,就是在关注齐齐哈尔的历史与未来。”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郝会龙说。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齐齐哈尔市将于今年8月15~16日和平节期间,举办声势浩大的纪念“江桥抗战”80周年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宣传“江桥抗战”历史文化,提高“江桥抗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知名度,推动齐齐哈尔打造英雄城市品牌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扩大齐齐哈尔对外影响力。研讨会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民革齐齐哈尔市委员会、齐齐哈尔市社科联以及泰来县委、县政府共同承办。
连日来,在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在齐市和平广场,来参观江桥抗战纪念馆和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的人络绎不绝。走进江桥抗战纪念馆,敌我双方态势图、标注了敌方的进攻路线和双方激烈交火的几大战场图、战刀、手枪、炮弹、饭盒等战争实物一一映入眼帘,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视觉受到冲击,“还我山河”的呐喊仿佛要冲出喉咙,激烈的战斗场面更是在脑海中时时浮现,让人心中升起无限感慨。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由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的。英雄们已一个个离我们渐行渐远,而留下来的是他们的英雄精神。马占山和江桥抗战,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和齐齐哈尔这个城市已紧紧地焊接在一起,镌刻了一座历史的丰碑,成为齐齐哈尔历史上难以磨灭的记忆,成为齐齐哈尔作为英雄城市的一个重要诠释。
在今天和平发展年代里,齐齐哈尔这座英雄的城市,牢记历史,缅怀先驱,纪念英雄,围绕“江桥抗战”,这个市在打造英雄城市品牌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
2005年8月15日,这个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研究江桥抗战的专门机构——江桥抗战研究会,研究会把挖掘黑龙江独特的抗战文化资源,弘扬江桥抗战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学术研究活动的落脚点。
也是这年的8月,和平广场落成。广场上的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由《抗日火种》、《打响第一枪》、《浴血奋战》三部分组成。 2008年,在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江安社区的江桥抗战公园内,江桥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了近百余件江桥抗战将领使用过的实物,抗击日军用的武器,侵华日军的物证和大量珍贵图片。开馆以来,纪念馆先后举办了齐齐哈尔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江桥抗战73周年,“重走抗战路、弘扬抗战精神”等大型活动8次,成功举办了三次江桥抗战研讨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研讨会上,有中外学者120多人参加,并撰写论文120余篇,出版了专辑,推动了东北抗战史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党政机关干部、学生、部队官兵、江桥抗战英烈后人、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人100多万人次。
据了解,围绕江桥抗战,齐齐哈尔市还将开展大量的工作。在硬件建设上,要把和江桥抗战有关的遗址充分挖掘和保护起来,尤其是老江桥战场;把江桥抗战纪念馆二期工程建好,让人们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这段历史和回顾这段历史的好去处。在软件建设上,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学术性纪念活动,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专家学者对江桥抗战进行系统研究,形成对江桥抗战以及相关历史的完整认识,还江桥抗战应有的历史地位。要通过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把江桥抗战推向全国甚至世界。影片《铁血江桥》播出后反响不错,下一步还要把电视连续剧《血战嫩江桥》打造成精品。
“江桥抗战的英雄们当年抗战,是为了民族独立、救亡图存,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好,今天我们缅怀英雄,纪念先烈,接过先烈手中的接力棒,就应该把经济事业发展得更好,把人民群众生活搞得更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郝会龙说。
80年过去了,当年抗日英雄们浴血奋战的齐嫩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齐齐哈尔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装备工业基地,成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抚今追昔,齐齐哈尔人民更加怀念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更加怀念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为齐齐哈尔的解放和发展流血流汗、做出牺牲、付出努力的各界人士;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把齐齐哈尔建设得更加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