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7日讯 同江市抢抓“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机遇,全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稳产粮食作物,去年通过实施“双50”工程,即发展水稻50万亩、玉米50万亩、大豆100万亩。当年粮豆薯总产便突破了6.5亿公斤,增产粮食2亿多公斤。今年,这个市在此基础上实施“双60”工程计划,即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亩,预计粮食总产量将达到7.5亿公斤。
同江市三村镇拉起河村村民代树林去年响应同江市委、市政府号召,把自家的80亩旱田改成了水田,水田超强的抗灾害能力,帮他获得了大丰收。代树林说: “水稻的纯收入是大豆的五倍多,这让我坚定了今后种水稻的决心。”和代树林一样,结构调整也让不少同江农民真正尝到了丰收的喜悦。乡村干部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服务上来,把“种什么、怎么种”主导权交给市场和农民。累计发放资金7.11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领农民搞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学习借鉴农场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农时、标准、管理均与农场同步,农业种植标准大大提高。
高新农业科技让三村镇农民王洪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实验应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秧苗不得病、早出苗,成熟度和出米率提高。看到甜头后,同江市乐业、青河、同江镇的29户农民使用了这项技术;三村镇农民今年种地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起垄,这样起的垄,垄向笔直,千米垄距误差不超过3厘米,能够高效保证作业质量;同江市大棚得到普及,今年新建水稻育苗大棚2510栋,水稻工厂化浸种催芽基地10个,大棚育苗苗齐苗壮,能有效抗病抗倒伏,成为农民的首选。
现在,这个市越来越多的绿色、有机产品走出省市,摆上了全国各大超市的货架,参与全国竞争。清河香水稻合作社以协会+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农业,实行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购买良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等“六统一”,为农户提供“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清河香”系列礼品盒装大米如今已经走进了西安、昆明、沈阳、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每公斤卖到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