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原青龙山屯部分村民擅自返迁毁林开荒引发关注
2011-08-18 09:55:3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8日讯 从1999年开始,西泉眼水库迁移区内,已依法迁出的原青龙山屯部分村民开始擅自返迁。据西泉眼水库管理处处长王忠成介绍,返迁移民在国有土地区域内毁林开荒、私建房屋,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为保护水源地并解决返迁移民有关问题,我市成立原青龙山村返迁移民调查组,于本月15日进驻返迁移民聚居区,展开逐户走访调查。

  市委副秘书长、调查组组长杨靖武告诉记者,调查组将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行政、妥善解决的原则,对阿城区平山镇原青龙山村的历史沿革、现实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水库建设大移民:8325名村民迁出,9个行政村撤销

  据调查组介绍,西泉眼水库建设工程于1989年被哈市列为“八五”期间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项目,1992年开工建设。水库涉及淹没土地的有9个行政村、17个自然屯,共需动迁安置2185户、8325人。

  移民安置工作从1992年8月开始。在实施动迁过程中,市移民办坚持依法移民的原则,与动迁户签订了《搬迁协议书》和《移民补偿结算卡》,并经公证机关逐户进行了公证。截至1998年12月20日安置结束,按照国务院第74号令关于移民费用专款专用的规定,共支出移民动迁经费6218.16万元,并于2010年12月31日经市审计局和黑龙江明天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审计,完成了移民动迁决算,移民安置工作全部完成,其居住的行政村也相继撤销。

  百户村民擅自回迁毁林开荒

  据调查组介绍,原青龙山村辖3个自然屯,其中的青龙山屯有村民288户,到1996年末大部分完成搬迁,但仍有部分村民拒不搬迁,且集体到省和国家上访。1998年7月29日,省政府调查组召开协调会议,做出了将青龙山屯剩余109户全部异地安置的决定,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信访部门的同意。1998年12月20日,市移民办组织相关“二区二市”即香坊区、阿城区、五常市、尚志市移民办对这109户进行了异地安置。随后,动迁移民原有房舍拆除,土地划归国有。

  但自1999年4月开始,迁出的原青龙山屯部分移民擅自返回原地。对此,当时的阿城市土地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向阿城市人民法院提起申请执行。

  1999年10月17日,市移民办及“二区二市”的移民办、法院、公安局等人员到现场依法动员擅自返迁居民搬家,遭到暴力抗法,4名干警被打伤,部分执法车辆被砸,执法行动未能成功。

  矛盾:村民返迁VS水源地保护

  面对当时执法困难、这些居民强行返迁的现实,当地政府在继续动员搬迁的同时,为保证返迁移民基本生活,在人畜防疫、子女就学、处置治安案件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相应管理。

  据调查组初步统计,返迁移民中共有适龄大、中、小学生52人,除9名大专以上学生在外地就读外,其他43人均在附近的帽儿山镇和平山镇正常就读。

  “1998年库区移民安置结束后,只要有返迁移民子女来平山镇中小学就读,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户口问题拒绝接收”,阿城区平山镇党委书记郝昭文介绍说,这当中,镇政府与各级教育部门还有过多次沟通,对返迁村民子女与正常户籍孩子一样对待。

  但村民的擅自返迁,却与哈市水源地保护的需求存在严重冲突,已给库区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哈市从保障城市水安全出发,决定辟建西泉眼水库为新的饮用水水源,形成以磨盘山和西泉眼水库为主水源,以松花江为备用水源的城市供水战略新格局。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长期以来靠饮用地下水为主的松北区、阿城区、呼兰区和宾西技术开发区(目前总人口110万),改变水源的需要日益迫切,西泉眼水库向上述城区供水被提上日程,并拟定于2013年实现供水。

  我市2009年4月20日颁布实施的《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为保障饮用水的水质安全,禁止在保护区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筑和设施,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耕种农作物、毁林开荒等。

  据调查组介绍,这些移民擅自返迁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后,已侵占国有土地2420亩,违法毁林开荒3600余亩,森林植被受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将来我们还要顺着这条路往外搬!”

  据2006年统计,阿城区平山镇原青龙山屯返迁移民共102户、432人。据公安机关掌握,现常住该区域移民91户、400人,详细数据正在调查统计当中。针对移民回迁复杂情况,由市水务局、阿城区及相关部门组成的青龙山返迁移民调查组,已于本月15日起分成10个组对返迁移民进家入户展开调查。

  调查组设计了详细的调查表格,每一项都事关返迁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得知他们生活用水存在困难,市水务局副局长王铭奎立即表示,“明天就派打井队打一眼水井,保证你们的临时生活用水。”面对孩子们新学期即将开始、秋收临近的实际需求,调查组决定修一条临时便道,方便出行。听到这一决定,返迁村民熊志滨马上表态:“将来我们还要顺着这条路往外搬!”

  融入迁入地移民生活安稳

  据调查组介绍,除上述返迁的约百户村民外,其他2000余户村民已于1998年移民安置工作结束后,全部进入阿城、香坊等区域开始正常生活。

  据了解,2000年9月11日,市政府与当时的阿城、香坊、太平3个区签订了移民安置工作移交书,确定移民后期管理由“三区”政府负责。从接到任务起,三区政府便组织村镇干部们与移民对接,为移民协调住房、重包土地、办理落户,帮助移民子弟联系入学,有的村干部还腾出自家房屋为移民提供临时住所,使2000多户移民陆续在新环境安家落户。如今,与青龙山屯擅自返迁移民的情况相反,那些早已融入迁入地的移民们不仅生活安稳,有的还走向了富裕之路。

  孙长录离家到山东打工时,家里的房子还是“一面青”———一种只有前面镶砖,其余三面都是泥草的房子。4年后他再回来,家已经从平山镇三俞村迁至治安村,房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砖房。

  15日记者来到治安村时属于“突袭”,孙长录家收拾得非常干净,改造后的格局显得更加亮堂。移民后分了田地的孙长录,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守着家里的土地生活了。提起十几年前的搬迁,他说:“乍到陌生环境可能不习惯,可住上几年,我们已同当地村民一样了。”与记者谈话的空当儿,他又和村书记曲洪生唠起了村里的“富人”张雷。

  移民到治安村后,头脑活的张雷先是开了个小型冰棍厂,没到一两年,又为村里开起客车跑运输。前几年,他又开办了理石厂,在村里第一个盖上小二楼。一个月前,张雷的小二楼刚刚卖了,在阿城区和平山镇分别买了房子,他的防盗门生意做得也很红火。“不说‘首富’吧,‘坐地户’好像没有他家这么富裕的。”曲洪生说。

  十几年前,陆续有280多户移民迁到平山镇双河村。如今已成为村主任的陈永范说,移民们来到这个村子后,村里在严格执行安置政策的同时,还按照全村的平均数为移民重新承包了土地,使得他们跟当地村民很快融合,“除了每年能多领600元的移民费,根本看不出谁是移民,谁是坐地户”。

  回想起1998年刚从青龙山村搬到黄河村时的情景,宋福贵夫妇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时刚入冬,政府安排我们一家4口到这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不说,分到的宅基地也因天冷没法盖房子。最开始那半年多,我们全家是在村支部书记张国家里住的。”宋福贵的爱人张淑清告诉记者,当时张书记和家里人不但帮他们联系办理移民关系、落户、落实承包田,家里盖房子时还帮助筹集建筑材料,“这不,我们盖的砖瓦房是村里位置最好的,在这出生的孙子都6岁了。”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