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作坊的工人正在转运地沟油
生活报8月19日讯 “你们曝光的地沟油黑作坊今天一早又开工了!管理部门不是已经查封了吗?检查到底有没有用啊?他们已经开始转运毒油了!”今天7时许,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联胜村的一位村民打电话气愤地对记者说。记者通知哈市道外区环保执法人员后赶往现场。
8时许,记者一行再次来到黑作坊所在地,看到老杜家的小烟囱冒着黑烟,臭味已经飘过阿什河,弥漫到了丰果村。进入黑作坊,与昨日满屋烂肉、臭气熏天的场景没有任何变化。此时,黑作坊院内停着两辆大货车,三名工人正在将成桶的毒油往车上装,一辆货车已装了50多桶。见到记者,李波先是吃惊地说:“你们咋又来了?”继而嘻嘻哈哈地应付起来。她说家里还有1500多公斤烂肉,以为执法部门昨天查过了今天就不会来了,所以就早早地开始炼油,想把烂肉都处理掉。记者问李波准备把这些油运到哪里时,她回答说,先拉走然后再想办法。道外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只能责令业主摘掉烟囱,对业主如何处理毒油无权进行处理。目睹装满毒油的一辆货车驶离现场,记者拨打了道外区质量监督局的电话。这时,李波的丈夫杜幸瑞出现了,他竟声称自己会尽快把各种执照办下来,换个地方继续生产这种油。
中午时分,道外区质监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要求黑作坊老板杜幸瑞、李波交代炼制地沟油的猪下水、臭肉、餐厨垃圾等来源,以及地沟油销往何处。对此,李波一改昨日“一问三不知”,“我们没有任何经营手续,现在已经自行拆除生产设备,没什么可查的,你们走吧。”其间,杜幸瑞趁着质监局执法人员不备溜走。
随后,道外区质监局监督二科科长杨丽莉要求李波出示黑窝点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账目,李波表示没有往来账目,都是等饲料厂派人自己来收。对此,杨丽莉表示,“没有账目很难查,需要公安部门配合。此外,黑作坊内大量烂肉极易造成污染、引发疾病,应由卫生防疫、农委等部门现场监督、依法销毁。”
质监局执法人员拆除黑作坊内的生产设备后贴上了封条,同时要求杜幸瑞、李波到道外区质监局接受进一步调查。
执法取缔过程中,道外区质监局建议,区政府应成立联合调查组,摸清地沟油原料来源和销售渠道,对发现的问题追查到底,对黑窝点一律取缔。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场所为重点,严肃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和来源不明食用油的行为。对使用地沟油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市民质疑监管缺位 强烈关注毒油流向
今天,《这里暗藏地沟油下水油黑作坊!》一文见报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市民纷纷打电话强烈谴责黑作坊的无良行为,并质疑管理部门缺位,对毒油去向表示强烈关注。
采访中,多位村民表示,这里的黑作坊,他们早就向相关管理部门举报过,但基本都是无人过问。“上次你们不也报过一家搞食品加工的黑作坊吗?竟然是管理部门给那家小黑作坊发的营业执照。”
“这是报纸给曝光了,管理部门才出现。第一天,道外区水务部门、环保部门进行了处理;第二天质监部门也派人进行处理,但其他负有管理责任的多个部门,却一直都没有露面。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各管理部门也是只管自己那一摊儿,很少主动提出向其他部门通报情况,或协调相关部门同时介入解决问题。”采访中,村民们纷纷质疑相关部门管理缺位,“不仅仅是‘各扫门前雪’的问题,谁都不想沾其他部门的事儿,怕触碰了已经得到利益的人。”举报人龚先生说。与此同时,市民们更加关注黑作坊生产的毒油流向,“什么时候才能调查清楚啊!都不敢去小饭店吃饭了,整天提心吊胆,相关部门赶快行动吧!”
黑作坊老板娘李波自称:一夏天卖十多吨毒油主要销往哈市和绥化两家饲料厂

地沟油半成品

李波口中的“成品油”
接到村民举报,记者与相关执法人员再次来到黑作坊。看到毒油基本被运走,丈夫溜走,李波的态度也开始变化。她说自己家已经被关停了,所有人都可以离开了。
随后,记者对李波进行了简短的采访。李波表示,她家的烂肉有的是屠宰点送来的,其余的是他们每天上午9点多去南卫生马路菜市场,从38号摊位开始,一个摊位一个摊位收上来的。加工后的毒油以每斤8毛钱、肉饼以每斤1元钱的价格对外出售。
记者:来收油的都是谁?
李波:有一个人自称是香坊区幸福乡饲料厂的,叫什么不知道。还有一个是绥化一家饲料厂的工作人员,姓邢。
记者:油都用来做什么?是否卖到了其他地方?
李波:来买油的人说是拉回去做饲料,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做。至于拉走后有没有倒手卖掉,是不是真的只用来做饲料,我就不清楚了。
记者:总共卖出去多少油了?
李波:一个夏天卖了60多桶,将近十几吨吧。
记者:生产这样的油,知不知道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李波:知道这样做不对,这回被查封后再也不干了。但我这只是家小作坊,比起哈市大的毒油加工点,简直就不值一提。
记者:干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被执法部门查过?怎么处罚的?
李波:沉默不回答……
看看德英美日如何整治地沟油
从产到收记录在案私自买卖立即停业
地沟油曾毒害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但经过有效的公共政策设计和执行,地沟油在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销声匿迹。这些国家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利用公共政策工具从源头管控。
德国规定,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
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
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其次,利用公共政策工具疏导,利用市场机制处理厨余废油。
日本政府主抓三项工作:统一协调,帮助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提供政府补贴,帮助回收企业提高技术能力,能够有效地把厨余废油转化为生物燃料等;政府提供担保,保证提炼出的产品销售价格。
第三,利用公共政策工具加强教育,从每家每户的厨房开始,避免厨余废油流入下水管道。
在英国住宅区,经常能发现一种蓝色大废油收集桶。与倾倒别的垃圾一样,居民们已经习惯地将厨余废油倾倒在这种桶中。
学学加拿大怎么杜绝地沟油回餐桌
公司回收做肥皂绝对不会再入口
加拿大多伦多的中餐馆老板刘大海从来没为自己厨房废油和泔水的处理发过愁,因为有专门的回收公司定期来收。回收公司也从来不为回收产品的去向发愁,因为会有专业公司来处理。专业公司更不为自己“变废为宝”产品的销路发愁,因为物美价廉的产品从来不乏买主。因为有一条完善的回收产业链,在加拿大几乎没有人对地沟油的回收和去向问题忧心忡忡。
第一步:废油、泔水由指定公司回收
刘大海经营的小吃店在多伦多市华人聚集的世嘉堡地区,饭店外不远处有一个废油桶,专门用来回收这个商业区中所有饭店的废油。刘大海说,在加拿大的每个商业区,只要有饭店,就必定要设立一个这样的废油回收桶,专门收集烹调剩油与抽油烟机等设备里的废油;餐馆每天打烊后会将废油倒到这里,而回收费用已经包含在餐馆的租金里。
刘大海强调,这个废油桶只回收烹调废油,泔水则另有回收处。记者在店中看到,在厨房一角有专门的泔水回收口,这个口的下面连着一个埋于地下的泔水桶。刘大海说,泔水桶是政府规定必须安装的,安装费用为1300加元(1加元合1.02美元),如果不安装则将面临5000加元的罚款。泔水的回收要交费,泔水桶快满时,他会给回收公司打电话,后者前来回收并收取100加元的费用。
刘大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月要出100加元用于收泔水,另外还要出800加元用于清洗吸油烟机,这些固定开支不算多。
第二步:加工制成肥料、肥皂
在刘大海的饭店里,记者遇到了前来收泔水的两位工人。他们介绍说,回收的泔水要在公司里用专门的机器进行过滤,将残渣和油分离出来,然后送到不同的公司去处理。由于回收设备得到了政府的技术支持,所以每周都会有专人来检查处理设备的运转情况。除了饭店的废油和泔水外,家庭废油和泔水处理的情况也很类似。市民把废油注入密封容器中,送到回收站,而泔水回收则由市政垃圾回收公司负责。
回收公司将泔水与废油分类后立即送往不同的企业。比如食用垃圾就送往生物废物处理公司,将垃圾加工成绿色有机肥料;泔水油则送到生物燃料生产公司,制成肥皂、润滑油、饲料添加剂等。
最关键:研发技术强市场运作好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一个成立于1994年的非盈利性非政府组织,叫安大略省环境技术中心,其作用是促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市场化。目前处理泔水油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如何检验这些技术以及在通过检验后如何快速市场化,都是需要政府或者中介机构从中运作的,该中心就承担了这样的作用。此外,该中心还在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预防区域污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完整的回收产业链作用下,加拿大杜绝了地沟油回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