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22日讯 到今年入汛前,位于肇源县西北部的胖头泡蓄滞洪区老龙口裹头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这意味着,蓄滞洪区分蓄洪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哈尔滨、大庆、肇源防御松嫩洪水的一道屏障。
胖头泡蓄滞洪区项目的开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省防汛减灾工程建设的成果。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各级防指积极主动应对水旱灾害,取得了重大成就。5年来,我省虽然发生了多次强降雨,部分河流发生较大洪水和山洪灾害,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抢保,安全转移8.4万人,全省无人因汛伤亡,实现了“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山洪灾害不死人、城市强降雨不受淹”的目标,确保了人员安全、工程安全、城市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战胜了连续发生的春旱、伏旱和秋旱,确保了七台河、绥芬河等20多个供水紧张城镇和农村人畜饮水的供水安全。没有造成因旱大面积弃耕弃种,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确保了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汛抗旱组织责任体系建设,强有力推进了各项工作,防汛抗旱组织责任体系建设日渐完备。全省防汛抗旱机构组织更健全,责任更明确,业务更熟练,指挥更高效。
全省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最近5年,是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阶段,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牡丹江、伊春等城市重点堤段防洪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松花江、嫩江干流县场堤防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建成胖头泡蓄滞洪区围堤44公里;建设13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黑龙江干流重点堤段。基本建成伊春市西山水库、七台河市桃山水库二期工程、鹤岗市小鹤立河水库;建成大庆市东城水库、孙吴县二门山水库,开工建设了牡丹江市林海水库等3座水库;专项规划内1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部完成;开工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三江平原14处灌区工程、泰来县抗旱灌溉引水工程、19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启动了4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5年来,全省投入防汛应急资金10.5亿元,修复水毁工程4631处。投入抗旱资金43.6亿元,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16.1万眼,抗旱浇灌面积1.4亿亩。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为有效开展抗洪减灾、抗旱浇灌奠定了工程基础。
全省防汛抗旱监测信息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全省监测预警体系框架基本构成,设施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指挥平台设施、水文监测设施、山洪监测预警设施,旱情信息采集试点完成。同时,整合不同行业、部门、地区防汛抗旱信息资源,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全省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建设突出实用。“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投入很大精力,通过试点编制、全面铺开、反复修订、科学应用四个阶段,全力推动我省预案体系建设。在全国第一个编制完成省级防凌汛预案,省级预案进行了两次编制修订。5年来,全省各级开展预案演练585次,增强了操作能力。目前,省、市、县、乡、村五级预案体系基本构成,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有效组织作用。
全省防汛抗旱调度体系建设日益科学。各级防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汛抗旱作用,科学调度,有效进行调蓄洪水、抗旱补水。省防指从2007年开始,连续4年调度莲花水库和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在凌汛期减少放流,避免了下游依兰、佳木斯等江段发生凌汛灾害。连续多年协调丰满、尼尔基、莲花、山口、桃山等水库调水,加大泄流确保了松花江、嫩江、讷谟尔河、倭肯河沿江灌区灌溉用水。协调尼尔基水库、北引工程为大庆地区增加补水能力,保证了东城水库及时蓄水。
全省防汛抗旱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有力。近年来,各级全力推进物资储备、队伍建设、专家配备,提高了保障水平。2010年,国家防总批准我省哈尔滨中心库列为中央级防汛物资库,并调拨了储备物资。目前,全省共建有71处储备库,储备物资1.67亿元、编织袋1270万条、土工布461万平方米、抢险船只531条,以及铁线、木料、沙石料等抢险物资。省防指组建防汛机动抢险队5支,人员300名,并成立了由47名专家组成的决策专家组,以及水库、堤防、水文等10个抢险技术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