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团结镇丰果村被废旧塑料加工业“吞噬”
2011-08-23 10:19:05 来源:生活报  作者:荆天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堆积如山的饮料瓶。

  生活报8月23日讯 没有工商注册,没有环保设施,几十或百余平方米的小院内简易的手工机器,肆意地咀嚼着如小山般高的塑料垃圾堆。出产的塑料碎片被销往哈尔滨市周边市县及浙江、山东等省外地区。它们不仅是一些儿童塑料玩具的生产原料,更是一些一次性塑料餐盒和矿泉水瓶的生产原料。记者在哈市道外区团结镇经过数天踏访,看到了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画面以及调查出让人不敢相信的现实。废塑料回收加工小作坊在团结镇遍地开花,其中以丰果村为甚,不少土地上已不再种植农作物,而是为无序疯长的垃圾回收产业让道。这里污水横流,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垃圾回收加工产业,在团结镇扎根多年,日益壮大,已成为当地一大毒瘤。

  畜牧村成了塑料村

  丰果村原来的主产业是饲养猪和羊,现在回收和加工废塑料已经彻底代替养猪养羊,成为该村主产业。“400多人的村子,外省人占了大多数。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个村子有几十户从事废塑料回收和加工,根本没人养猪和羊了。”村民高玉林无奈地说。

  8月17日中午,在丰果村村北一处空地,42岁的高玉林(化名)和两名村民躲在房檐的阴影下纳凉聊天,不远处的下坡就是香菜地,几名村民正在地里收割。在进入田间的过道两旁,白花花的塑料垃圾特别刺眼,且已形成多个蔓延带。“村里人早都不干农活了,大部分房子也都租给外省人做塑料生意了,也有个别村里人参与。”在高玉林的记忆中,丰果村一直以来都是以饲养猪和羊为主产业,“以前你要是来村里,走三步准保踩上猪粪,现在全变了!”高玉林猛吸了一口烟说,“现在在外面一提塑料村,都知道是丰果村。”说话时的高玉林,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痛心。

  “传统畜禽养殖比较辛苦,散户没有规模优势,利润水平不高。随着村民眼界的开阔、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走上其他增收之路。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农村,哈市郊区的村民依托省会城市,有着信息更全、机会更多的优势。如道外区丰果村,以前以饲养生猪和羊为主,现在则有更多的人转向塑料加工业。”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今年对哈市郊区34个普查小区3822户散养农户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也印证了高玉林所说的——丰果村已经“蜕变”。

  塑料充斥全村

  每一个初入丰果村的人,都会有一种被塑料包围的感觉——街道两旁立着密密麻麻的蓝底白字招牌,聚甲醛造粒、透明聚碳、黑白低压、白聚丙……一些农家院墙上干脆直接写着红色或黑色大字:尼龙、白高压、收高密度、PPR、PE、ABS……塑料充斥全村!

  “大约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外省人租住在丰果村,因为没有土地和更好的买卖,他们做起了收破烂的生意,先是骑自行车到哈市市区拉回来一些不要钱的废旧塑料,经过简单分类后便卖出去,挣个差价。”年近五十的村民李双喜(化名)说,他目睹了塑料垃圾回收产业在当地疯长的全过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开始用手推车将塑料垃圾拉回来进行加工;隔了几年,有条件的已经换上农用车拉废旧塑料;如今他们几乎不用出门,在家等着送货上门。”

  一名回收塑料垃圾的业户一脸“自豪”地说:“从塑料袋、塑料桶、果篮、农用薄膜、脸盆、塑料碗、软门帘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外壳、汽车通风管道、石油管道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收。”


 

  污水横流塑料霸“道”

  在丰果村,道路两侧大大小小的废塑料收购站林立,站内的塑料废品种类繁多,大到洗衣机内缸、汽车保险杠,小到矿泉水瓶、塑料管、机油桶、包装袋……有的塑料山甚至高达十几米。不时有满载废旧塑料的农用车或三轮车驶进村子。

  在村里随处可见废旧塑料像小山一样,堆满了丰果村大大小小的院落,中间只留一条仅容纳一个人通过的小道。

  “收废旧塑料的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的,夫妻俩就能忙活过来;规模大的,就得雇人。”当地村民说,“你没看到吗?道路两旁房屋的墙体和电线杆上,招工广告几乎随处可见,而且工资丰厚,月薪3000元,还有加班费呢!”

  在如此“发达”的废塑料回收加工产业背后,是污水横流,村民怨声载道。“在脏乱不堪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旧塑料,垃圾上方苍蝇横冲直撞,地面污水横流。不用进院就闻到熏人的臭味。”附近村民对于越来越差的环境无可奈何,“他们警惕性可高了,看你是生面孔,根本不搭理。”

  在村路东侧一家规模非常大的收购点,记者刚要进入院内,一名妇女马上从里面出来问“你找谁?”当听说记者要找欠钱跑到丰果村塑料厂干活的“小良子”后,这名妇女才允许记者进入院内。记者看到,不过几十平方米的院落,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堆成了高达十几米的小山,地面脏乱不堪,污水横流。

  “半成品”流向哈市周边及省外

  “因为现在用废旧塑料生产塑料产品风险太大,丰果村做的大多是废旧塑料的拉丝和粉碎,他们将‘半成品’销往哈市周边市县及浙江、山东等省外的塑料制品厂,用来制作水瓶、饮料瓶、塑料盆、编织袋、一次性餐盒等产品。”村民李双喜对记者说。

  记者再次以找人为由走进一家厂房,在此看到了粉碎废塑料的工序——机器上的履带将已分好类的水瓶、饮料瓶传送到机器中。瓶子被粉碎后,通过滑道掉进清洗水槽。此时水槽中的水已经发黑、发黄,水面上还漂着油花,工作人员拿着笊篱不时搅拌着水中的塑料碎片。

  记者伸手抓了一把水槽内的塑料碎片,发现这些碎片手感润滑,但离鼻子很远,就能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水槽里放了工业火碱,还有一些其他化工材料。”该厂老板这样告诉记者。

  “本钱小的,做简单分拣、粉碎;本钱大的,做废旧塑料的拉丝、造粒(指将废旧塑料回炉,变回颗粒状原料);更有钱的,则把产业链再向前延伸,对简单加工的废塑料原料进行注塑、吹塑、改性等,生产各种塑料产品。”村民李双喜说,涉及废旧塑料回收的各个生产环节目前都有人投产,每个环节也都有大户小户。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