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双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农业发达市(县)之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双城一跃从农业大县发展为工业强县、财政富县,成为黑龙江省十强市县之首,全国区域经济最具竞争实力中小城市百强。
双城经济的腾飞源于何处?
关键在于食品工业的集聚拉动,在于工业与农业双轮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后,双城坚持“植根于种植业,拓展于畜牧业,深化于加工流通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持之以恒的招商引资,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大项目牵动战略,推进了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从1990年第一家规模食品工业雀巢公司的落户安家开始,借助农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几届领导持之以恒的招商引资,先后建设了哈尔滨双城娃哈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双城瑞麦食品有限公司、南京雨润大众肉联集团、哈尔滨汇源食品饮料公司、珠海华丰方便面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哈尔滨洽洽食品有限公司、哈尔滨菊花生物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酒业等众多食品企业,食品工业成为双城工业的主体。
目前,双城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66户,形成了涵盖乳、肉、蛋、白酒、饮品、休闲食品等九大门类的产业集群,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18个,省内名优品牌60多个,中华老字号2个。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产值3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76.7%;增加值实现19.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84.4%。2011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11.17亿元,全市60%以上财政收入来源于食品工业的贡献。
双城市连续3年喜获全国食品工业发展强县殊荣。2009年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全国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农牧资源丰富
筑就食品工业发展的坚强基石
双城食品工业坚持从农业起步,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大上农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绿色农业发展,牧业小区建设,2010年,双城农牧业再获丰收,粮食生产突破40亿斤,奶牛存栏28万头,家禽饲养量2800万只,生猪饲养量120万头,肉牛饲养量45万头。为食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并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双城着眼于食品企业生产扩张的需要,采取典型带动、政策鼓励、机制促动等多种措施,将粮食、蔬菜、畜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积极建设沼气工程,利用形成的优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有机粮食、蔬菜的全覆盖。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的落户,使双城绿色蔬菜种植将突破50万亩,有机玉米60万亩、有机水稻20万亩、有机杂粮10万亩。建设69个畜牧专业村和62个牧业小区,发展规模专业户3.1万户,全市有机奶牛存栏量10万头,年有机生猪出栏量100万头,有机家禽存栏量1000万只。2-3年内,实现原字号农副产品不出双城,全力推进生产基地上规模、上水平。
双城市先后形成了九大产业链条:以菊花味精、盛龙酒精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雀巢、完达山、娃哈哈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链;以娃哈哈、汇源、对鹿为龙头的果汁饮品产业链;以新胜鲜蛋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鲜蛋生产加工产业链;以大众肉联、天顺源清真食品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链;以兴润公司、东官禽类加工基地为龙头的禽类加工产业链;以瑞麦、洽洽食品、华丰食品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产业链;以永兴复酒业、杏花村酒业、花园酒业和五加白酒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白酒产业链;以香其酱业、喜丰收烤醋和哈尔滨三五味业为代表的调味品产业链。全市现已具备了年产200万吨粮食深加工产品、62万吨鲜奶、28.5万吨蛋品、25万吨肉制品、1.5万吨休闲食品、12万吨调味品、25万吨饮品和10.5万吨白酒的综合生产能力,食品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精招商引项目
构建食品工业的“钢筋铁骨”
双城市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以来,共引进项目287个,总投资110亿元,投资亿元以上中外驰名的大集团、大企业项目19个,这些项目已构成双城工业的“脊梁”。今年上半年双城市引进项目57个,投资总额75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5个,仅南京雨润集团农副产品采购中心项目投资就超过10亿元,使双城实现了引进建设特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双城市确立了季节抓农业、常年抓环境、重点抓招商、长期抓发展的原则,科学招商成为双城人的共同行动。双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为组长,各乡镇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业招商小组,按照“引优、扶强、做大”的原则,非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不招,非知名品牌企业不招,非财政贡献型、劳动力就业型和高科技企业不招,积极引进扶持与本市主导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牵动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大型龙头食品企业投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主导产业集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增强产业化牵动力。近几年,双城招商引资的食品加工项目达198个,相关配套项目54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壮大了双城市的食品产业,延伸了食品产业链条。
双城市在招商过程中,还利用哈尔滨卫星城的区位优势,开发与哈尔滨优势产业有效对接的机械、电子、石化等退城进郊工业项目,进而加快融入哈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利用骨干企业滚动发展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积极壮大食品行业。双城市积极挖掘落户企业内在潜能,力促雀巢、娃哈哈、旺旺、汇源、菊花等企业增资扩产,使企业的投资规模、生产能力、上缴税金等项指标成倍增长。全市在近五年内,大项目增资扩产总额超过15亿元,其中最突出的是双城雀巢公司,在完成三次扩建的基础上,目前正计划实施四期工程改造,投产后日加工鲜奶能力将由目前的1500吨增加到2500吨,是建厂初期的12倍,投资规模也将由建厂之初的7900万元扩展到9.26亿元。
敞开大门招商,真心实意亲商,千方百计扶商。双城市成为投资者的一片沃土。2008年,双城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大奖。
在项目的强力拉动下,双城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高位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7.5亿元,同比增长31.5%。大项目带动了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包装行业、物流行业9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食品工业的拉动。
自主创新品牌建设
为食品工业增添长久动力
发展经济要有速度和规模,更要有质量和效益。双城积极扶持食品工业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政府搭台,为学企牵线,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扩大产品范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拓展生产领域。双城雀巢、完达山乳业、娃哈哈饮品、汇源果汁等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为依托,以企业在资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实力为基础,将科研优势迅速转化为企业的产品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政府以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菊花生物、香其酱业、盛龙酒精等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全员参与自主创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主创新,注重科研开发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了“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新产品的良性循环。目前,双城市食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03%。2009年,国家质监总局和省质监局支持建设的国家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双城实验室建成使用,为双城食品工业产品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做大总量、做强产业的同时,双城市又提出了“品牌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扶持企业做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2007年出台了《鼓励和发展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意见》,采取技改、扶持等政策,对争创国家、省和哈市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扶持企业向扩张型、外向型、科技型和集团化方向发展。在扶优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目前已引进雀巢、娃哈哈、汇源、大众肉联等国内著名商标、知名品牌18个,培育丰禾玉米良种、“花园”白酒、“喜丰收”烤醋等地方知名品牌100多个。
为促进食品工业创新发展,多方争取政策支持。在省工信委和哈市工信委的支持帮助下,一批国家扶助资金和政策向重点骨干食品企业和重点民营企业倾斜,为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几年来,全市为重点食品工业企业争取国家重点企业政策贴息8000万元,为发展潜力大的地方民营企业争取国家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
打造优良环境
食品工业再次吹响进军号角
双城市一直将企业环境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大投入。政府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4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按照滚动发展的原则,市政府每年投入园区的建设资金不少于7000万元,且已列入财政预算。如今,双城食品工业又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借助哈尔滨“南拓”良机,将新兴工业园区定位为食品产业加工区,规划未来3年用地3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开发,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叫响“全国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双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扶持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纳税10强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引进的国内国际有影响食品企业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实行一定比例政策优惠。组建食品工业协会,由市长为会长,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现行业自律。大力实施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三绿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创新、健全食品市场准入机制。
目前,“融入哈尔滨、建设大双城”的号角已经吹响。双城把目光瞄准哈尔滨这个国际大都会,紧紧抓住哈尔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战略机遇,依托南拓争取全扩,建设环哈尔滨工业带和沿102工业带两带齐飞的新的省级双城经济开发区。以新兴工业园区为核心,建设双城东城,将东城打造成“衣食住行”四大商贸物流基地,建设食品产业城和商贸物流城。人们欣喜地看到,双城食品工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扩张、大整合、大发展的机遇期,将开始新的征程。调结构、促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一个新的战略节点展现在双城面前。双城将在“中国食品名城”的基础上,向更高标准的“亚洲食品城”建设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