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解决教育失衡沉疴 “学区制”为择校热退烧
2011-08-26 09:10:06 来源:牡丹江大鹏新闻网  作者:李昕 李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牡丹江8月26日讯 时光倒回2007年8月6日晚8点。市第四中学前门庭若市,200多名家长坐着板凳、提着水壶排起长队。一位母亲神情疲惫地告诉记者,四中这一届只招收四个班择校生,为了能给孩子报上名、交上钱,她已经排了3个多小时,并做好了守一夜的打算。

  迁户口、换房子、托关系、找熟人……古代“孟母三迁”,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现代孟母”忙的是,不惜血本为孩子挑一所能拔高成绩的热点初中。因为,“能迈进热点初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一中、迈进了大学的校门!”这,已成了牡丹江市众多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探求“学区制”改革的背景,绕不开择校这一话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家长学生的刚性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择校热、择师热日渐升温、风潮不减。由此带来的教育基本面失衡、社会矛盾叠加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均衡发展沉疴亟待根治。

  择校择师风愈演愈烈

  孩子减少,家庭收入增加。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独生子女们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走入学校的。有钱花在教育上,彼时也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

  为适应新形势,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同时满足家长择优就学的愿望,90年代初期,牡丹江市开始允许小学毕业生花钱择校上初中。

  多年之后,少量的择校名额已无法满足大量的社会需求,民办公助性质的“校中校”随之诞生。这时,热点初中开始把择校生单独编班,主要学科都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强强联合”之下的“名师效应”逐步显现。回忆其中,几位热点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都谈到,“在家长的眼中,从市区中考成绩看,每年排在前10名的学生均来自四中、十六中、十一中这几所热点初中的热点班。从总体成绩来看,热点初中、热点班学生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比例也明显要高。由此,择校热又向择师热火热过渡。”

  “每年还没到暑假,我就不敢开手机了,怕推不掉那些‘硬’关系”……谈到几年来择校热、择师热,几所热点初中的校长深有感触。

  择校的狂热远未停留在几所热点初中。热点初中的“火”,直接引发了“对口”小学的“热”。一位热点小学校长直陈,部分家长们为了把孩子送进他们学校,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把孩子的户口改落到爷爷奶奶家,有的甚至在片区内买了房子。

  来自市教育部门的数据,更印证了择校、择师之热:以2009年为例,市直属义务教育学校共有小学4所、初中17所。其中,有5所热点校有“大班额”问题:市立新实验小学平均班额55人;四中、九中、十一中、十六中的平均班额也分别为72人、76人、73人、68人。而按照我省2008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小学班额最高不超过45人,中学班额最高不超过50人。

  乱与治的博弈

  择师热日渐升温,“择师痛”也随之而来。在热点中小学,部分“名师班”学生甚至达到了八九十人以上。记者的镜头曾纪录下让人心酸的一幕:40平方米的教室里,挤坐着80多个学生,教室门被挤得无法自如开关,坐在最前排的同学紧挨着讲台,而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后背已经贴着墙壁。

  “说实在的,开学一个月,班里的孩子才能认全。一个人说一句话,一天就得说百十句话,看着有的孩子弱,也顾不过来”“望着讲台底下黑压压的脑袋,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乳汁枯竭的母亲,无法让每一个孩子们尝到知识的甘甜”……几位名师班班主任直言,学生太多,早已经“喊”不动、不得不佩戴扩音器上课。

  教室的拥挤,只是择校弊病的直观表现。全市教育基本面的失衡,才是择校热的真正痛处:一边热点初中的学生过多,资源严重不足,管理难度增大;另一边是相对偏远初中的生源不足,资源大量闲置,恶性循环加剧……

  我市教育区域发展的“两级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以四中与六中为例,两校间距并不算远,教师和教室数量、其他教育资源也大体相当。但近年来两校的招生人数竟相差了5倍,一面是教师、教室不够,就连间操都得各年级轮着上;而另一面是教师、教室闲置,都办成了每班二三十人的小班了。

  择校择师热需要降温2008年,市教育局取消了热点初中的“校中校”,不再允许家长们交钱择校。

  “校中校”虽被取消,新的矛盾又随之而来:原本可以“光明正大”花钱择校的路子被堵住后,我市一些“小升初”学生家长又开始托关系、找熟人,于是,新一轮的择师热又暗流涌动起来。近三年来,四中、十一中、十六中这三所初中共有在校生近万人,占全市初中在校生总数的四成多。事实上,无论人们怎样质疑,这三所初中已成为我市老百姓心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志。

  近三年来,为破解择校热,市教育局还采取了“名师交流”和“绿色通道”两项改革措施。即首次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把热点初中的十余名教师交流到非热点初中去任课,而且是一任三年,被分至热点学校的学生也可跨学区到非热点学校就读。

  此后,热点初中的部分学生开始逐渐分流至了非热点初中。然而,每年仅有的几名流动名师,却无力扭转择校热的大气候。部分初中校长表示,虽然有不少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选择了薄弱学校,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是奔着名师而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该算是择名师。校长们觉得,热点初中与薄弱初中之间,只要办学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存在差距,家长们的择优观念就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因此,在短期内,“名师交流”的理想效果也就无法明显显现,择校热仍然高温难退。

  校长们的担忧不无根据。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牵动,在逐步推出科学规划并重新调整部分学校布局,研究制定新的小学升初中对口学校分配方案等改革。但这些改革也都并没能从“根儿”上改变热点初中与薄弱初中的“两级分化”的窘状。据市教育局近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市区初中教育发展呈现出“中心突出、周边薄弱”的特征,市区中心区域的四中、十一中、十六中都超负荷运转,每年接收的新生达1000多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都比较突出,三所学校平均班额70人,其中,四中初一学年的平均班额甚至达到了79人。

  “学区制”要去择校“病根儿”

  “我们说教育均衡,它包含着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源等多方面的均衡,择校热、择师热是我市教育资源不均衡‘合并症’的综合体现。因此,只动二三个‘点’不行,要想真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就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来会诊、从‘面’上统一整治。”

  “之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多关起门来办学,彼此多为单纯的竞争关系。实行学区制改革,就是要让学校从校际间的竞争关系向学区内的共同进步过渡。学校发展基本实现均衡了,择校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它与其他单项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抓住了择校的‘病根儿’——冲破学校之间的‘壁垒’,这也是基础教育倡导的方向。”

  年初至今,作为“学区制”改革的策划者,市教育局局长关强带队在做着各项调研和政策的制定,对“学区制”改革方向的把握,他强调的是在均衡和公平上做足文章。

  改革从调研开始。今年3月份,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李雁方带领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市教育局相关科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了“考察学习组”远赴湖北仙桃、河北邯郸、辽宁盘锦等地的10余所学校取经。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反复磋商、研讨,最终制定出了我市的《学区制学校管理办法》。

  “应该说,这次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做的更坚决,相对也更彻底,就是要建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市教育局纪检书记王健分析,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师队伍、资源配置、教育教学上不能共享,在队伍上不能互动,在学生上不能互流,这就造成热点初中和普通初中的“两极分化”。实行学区制,将打破学校传统的“资源固化”观念,以名优学校为龙头,让各学校间资源、师资、设备共享,图书馆、操场、实验室等设施均在开发、利用、共享的范畴之内,探索实行包括教师身份职业化、资源管理共享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

  “‘学区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要在探索中前行,它的实施和改进,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努力,还需要取得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采访中,几位政策的制定者有着这样共同的心声。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