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组在“翻身”屯的田间发现了金代石臼。
东北网8月30日讯 “金兀术运粮河”是不是如传说中所讲,是由金兀术开凿?岸边小村里发现的特殊石块,是否证明这里是座千年古村……一条大金运粮河,潺潺流淌了千百年,多少古事在口口相传中成为传说。许多传说背后的历史能否走出迷雾,成为有待完善的冰城金源文脉中的新篇……
运粮河与金兀术无关提起运粮河,几乎所有沿岸居民都会强调:是“金兀术运粮河”!然而,经过专家对史料的研究以及在运粮河流域的实地走访证实,这可能是运粮河的传说中,一个最大的“误会”。
尽管在考察中,金史专家确认了运粮河在金初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发现了运粮河河道内多处人工开凿的痕迹,如一些连续直角弯道处的拉纤设施、上游的终点码头等。但运粮河整体上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运河”,而基本是自然形成的天然河道,是汇入松花江流域的诸多水系之一。金史专家那海州分析说,从历史时间上看,运粮河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伐辽战争时期,金兀术当时只有十六、七岁,不太可能负责此方面的军政事务,运粮河开凿工作乃至“金兀术运粮河”之名在金史中也未发现有过相关记载。相对能确定的是:运粮河与大金国有很大关系,但与金兀术没关系。
那么,“金兀术运粮河”之名又从何而来呢?在寻访调查中,运粮河沿岸的居民们提起“金兀术”大多语带敬意。结合此前的一些研究,专家们认为,金兀术实为风云人物,但其名声大噪还是来自于后来的文学作品《岳飞传》,他因此成为东北一带的女真英雄,更逐渐成为大金国的代表“符号”,包括运粮河、点将台等许多遗迹,都被冠上“金兀术”的名字。
“翻身”屯有千年历史在运粮河流域,挖出金代大钱、古船残骸等情况比比皆是,也有金兀术点将台、金兀术公主坟、运粮河卸货中转站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经证实大多是牵强附会。不过在走访中,专家们在阿城区杨树乡的河畔小村,偶然发现了千年古村的遗存。
“俺们这官方叫‘翻身’,其实应该叫房身,房身地的意思。”老户胡占山告诉记者,这个靠近运粮河源头的村子兴起于“闯关东”,村里大多数老人老户都是从山东登州过来的。他们来到这里时,发现了好多处“古代房子”坍毁后的房身地,于是在这里建起了“大房身”、“小房身”等几个村屯。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各村屯都改名为“翻身”屯,但附近村民还是“房身、房身”地叫着。
此时,土墙边上一块棕黄色的石头吸引了金史专家郭长海的注意,记者跟随过去看到,这块“石头”似乎是一种圆形工具的残片,该残片直径约有半米,内为凹面,凹面上还有螺旋状沟槽。金源文化专家王永年介绍,这是典型的、具有金代初期特点的石臼,主要用于舂米。依照胡占山指引,专家来到附近田地里又发现了古代建筑基址以及两个完整的、更大型的石臼。根据相关情况,专家认为此处应为金初时期的古村遗迹。也有专家认为,作为军用河道,运粮河边住人的可能性不高,“小村”的村民可能是专门屯垦,将粮食供给河岸沿线的军队,这些情况还需进一步考察。
运粮河是漕运通道冰城知运粮河者不少,但究其如何“运粮”便知者甚少。了解运粮河由东南向西北的流向,人们多会推断其是以从金上京向外运输为主,以支援整个北方的战争所需。这样的论断似乎合理,但专家考察后却表示,运粮河实际上应是逆流运输、“进口”为主。
金史专家郭长海介绍说,从金国初期至第四代皇帝海陵王迁都北京期间,金上京会宁府作为都城,是大金国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有许多的官府、军事机构、寺院等,据史料记载军民人数最高时达40万以上。当时金上京的粮食、食盐等由金上京路转运司(类似今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转运司最早设在济州,后迁往肇州(两地均在吉林省农安县),如果绕道阿什河运入金上京要走许多冤枉路,这也让运粮河的存在显得十分必要,而要由运粮河运往金上京,必须逆流而上,所幸运粮河落差不大、水流不急,从入江口进入,快则5日,慢则7日可到金上京。此外,运粮河河道内曾多次打捞出古船遗迹,其中曾发现北宋钱币,专家分析这也是从前线向都城输送的物资。运粮河在金上京辉煌时一直是一条逆流运输、“进口”为主的漕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