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日讯 3个月前,路明晶一家是哈市道外区民主乡胜利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全家人靠种地生活。如今,她是位于滨江湿地外的“胜利第一家农家乐”老板娘,现在她的小店每个月能赚上万元,虽比不了大饭店,不过比她种地赚的要好得多,路明晶对此很满足。由于湿地游的不断升温,小店生意越来越好。路明晶正准备将在外打工的其他亲戚也找回来帮忙。
哈市湿地周边有十余个乡镇。湿地旅游开发建设,使得在家务农的农民纷纷“转业”,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在哈市各湿地景区工作的服务员、船工、保安全部来自湿地附近的村屯,每人每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近万农民正通过湿地旅游创业创收,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农民放下锄头做老板
哈市道外区民主乡胜利村是哈市沿江湿地附近的一个不算大的村子,这个村子有着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资源。8月27日12时许,记者来到了胜利村。此时午饭时间已近尾声,在“胜利第一家农家乐”饭店里,老板娘路明晶一家五口仍然忙着准备客人点的全鱼宴。虽然不是周末,但大厅中的六张桌子仍然有四张坐满了客人。
据路明晶介绍,饭店每天的营业额在1000元左右,利润30%,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能赚1万元以上,平均每个人能赚2000多元。“有时候,周末的客人我们都接待不过来,这比以前务农多挣很多钱。”路明晶对哈市开展湿地游给她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
在湿地建设过程中,道外区组织农民参观哈东“生态湿地绿色长廊”,引导和鼓励农民转变思想,借助湿地旅游的契机,发展多种经营,开展自主创业就业。道外区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成立了9个湿地“农家乐”帮扶小组,53个区直部门与巨源镇47户申办“农家乐”的农户结成了帮扶对子。目前,巨源、民主2个乡镇的97家“农家乐”已全部开业。巨源镇胜利村实施村屯整合,建设62栋高标准“农家乐”服务设施项目,已与村民达成建设协议,即将开工建。
湿地边干啥都赚钱
松北区新镇村村民也是湿地的受益者。新镇村距金河湾湿地公园约七八公里,今年41岁的陈红志每天都会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两年前他还只是该村的一位渔民,自从金河湾湿地植物园开始建设以来,他就在园区做树木的绿化养殖等工作。陈红志说:“以前打渔、种菜一个月加起来赚不到800块,现在一个月基本工资1600元,加上各种补助最多能达到2000元。我打算过一阵把亲戚也介绍过来”。
安徽是伏尔加庄园的服务人员,一年前她每天的工作还只是在家里养些鸡鸭等家禽。她告诉记者:“我家就在庄园附近的民强村,我在这里一个月最多能挣2000元,村里许多人都来找我,让我帮忙联系到庄园打工。”
据金河湾湿地植物园总经理盛寿军介绍,园区内有近50名工作人员来自附近的村屯,其中主要包括新镇村、丰收村、双口面屯等,随着园区的逐渐发展,还将带动更多的农村人口就业。
外出打工农民纷纷返乡
随着滨江湿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开始从事司机、导游、收银员等“五花八门”的职业。
曲雅君是胜利村村民,前些年他一直在外做临时工,得知家乡要建湿地公园才返乡。“亲戚说家乡要建湿地公园需要很多人手,不累,赚钱还挺多。当时我怀疑在公园没有在外面赚得多,但是现在这种怀疑是多余的。”曲雅君说。
目前,曲雅君在景区内做司机,一个月将近2000元。曲雅君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的满意,他说:“开发湿地对我们村民改变实在是太大了,村民现在不需要出去打工挣钱,守着家门口就有活干。只要是胜利村的村民来到咱景区就给活干。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万块。目前陆续从外面回来的外出打工者就已有几十人。”
哈市道外区湿地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道外区民主乡和巨源镇的农民只靠种玉米大豆生存,自从哈市政府将民主乡的滨江湿地列为哈尔滨重点旅游景区以后,农民纷纷“转业”做起了和湿地有关的工作。两个乡镇分别注册成立了民主乡、金沙滩、鲁路吉3家旅游公司,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一些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也留了下来加入民主乡湿地开发与建设的服务行列。目前道外区已有6千余名农民“转业”。哈尔滨市旅游局局长杨杰表示,哈市以打造松江湿地游为载体,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展湿地游以来到至今,新增了8万个就业岗位。